交差轨道及转换装置

申请号 CN201580009187.4 申请日 2015-02-18 公开(公告)号 CN106029981B 公开(公告)日 2019-07-05
申请人 三菱重工工程株式会社; 发明人 村瀬耕作; 冈野英介; 土井裕;
摘要 一种交差轨道(1),具备:两条正线轨道(2A、2B),供车辆(100)行驶;一对第一引导部(4),其设置于这些正线轨道(2A、2B),并且在这些正线轨道的外侧对车辆(100)的两侧部的一对第一引导轮(111)进行引导;渡线轨道(3),其设置由一对而在正线轨道(2A、2B)之间彼此交差,使车辆(100)能够在正线轨道之间往复;第二引导部(5),其分别设置在这些渡线轨道(3)的内侧,对在车辆(100)的下部设置的第二引导轮(112)进行引导;分支部(6),其能够使车辆(100)的方向分支为沿着正线轨道(2A、2B)的方向和沿着渡线轨道(3)的方向;转换装置(7),其设置于渡线轨道(3)中的第二引导部(5)彼此的交差区域,选择性地转换沿着一个第二引导部(5)的方向和沿着另一第二引导部(5)的方向,能够在任一方向上引导第二引导轮(112)。
权利要求

1.一种交差轨道,其特征在于,具备:
两条正线轨道,其供车辆行驶;
一对第一引导部,其设置于两条所述正线轨道,并且在两条所述正线轨道的外侧对所述车辆的两侧部的一对第一引导轮进行引导;
渡线轨道,其设置有一对而在两条所述正线轨道之间彼此交差,使车辆能够在这两条正线轨道之间往复;
第二引导部,其分别设置在一对所述渡线轨道的内侧,对在所述车辆的下部设置的第二引导轮进行引导;
分支部,其设置于所述正线轨道,能够使所述车辆的方向分支为沿着该正线轨道的方向和沿着所述渡线轨道的方向;
转换装置,其设置于一对所述渡线轨道中的所述第二引导部彼此的交差区域,选择性地转换沿着一个第二引导部的方向和沿着另一第二引导部的方向,能够在任一方向上引导所述第二引导轮;
所述分支部具有:一对分支用引导部,其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两侧部的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的下方,设置于所述正线轨道;分支部转辙机,其能够转换该一对分支用引导部的朝向;所述一对分支用引导部具有供在所述一对第一引导轮的下方设置的分支轮在宽度方向内侧接触且滚动的卡合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差轨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换装置具备:
旋转主体部,其设置为以通过所述交差区域的中心部的轴为旋转中心轴,能够沿着所述渡线轨道的上表面旋转而使所述第二引导轮能够通过,并且形成有从所述渡线轨道的宽度方向两侧引导该第二引导轮的引导槽部;
驱动部,其驱动所述旋转主体部而使其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差轨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具有:
杆部,其配置为在与所述旋转中心轴交差的方向上能够进退,并且在一端设有齿条
连杆部,其具备与所述齿条啮合,并且以与所述旋转中心轴平行的轴线为中心与所述杆部的进退对应地旋转的小齿轮,伴随着该小齿轮的旋转而使所述旋转主体部旋转。
4.一种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交差轨道上,该交差轨道具备:两条正线轨道,其供车辆行驶;第一引导部,其设置于两条所述正线轨道,并且对所述车辆的第一引导轮进行引导;渡线轨道,其设置有一对而在两条所述正线轨道之间彼此交差而使车辆能够在这两条正线轨道之间往复;第二引导部,其分别设置在一对所述渡线轨道的内侧而对在所述车辆的下部设置的第二引导轮进行引导;分支部,其设置于所述正线轨道,能够使所述车辆的方向分支为沿着该正线轨道的方向和沿着所述渡线轨道的方向,并且具有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两侧部的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的下方设置于所述正线轨道的一对分支用引导部,以及能够转换该一对分支用引导部的朝向的分支部转辙机,所述一对分支用引导部具有供在所述一对第一引导轮的下方设置的分支轮在宽度方向内侧接触且滚动的卡合面;
该转换装置设置于一对所述渡线轨道中的所述第二引导部彼此的交差区域,选择性地转换沿着一个第二引导部的方向和沿着另一第二引导部的方向,能够在任一方向上引导所述第二引导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旋转主体部,其设置为以通过所述交差区域的中心部的轴为旋转中心轴,能够沿着所述渡线轨道的上表面旋转而使所述第二引导轮能够通过,并且形成有从所述渡线轨道的宽度方向两侧引导该第二引导轮的引导槽部;
驱动部,其驱动所述旋转主体部而使其旋转;
所述驱动部具有:
杆部,其配置为在与所述旋转中心轴交差的方向上能够进退,并且在一端设有齿条;
连杆部,其具备与所述齿条啮合,并且以与所述旋转中心轴平行的轴线为中心与所述杆部的进退对应地旋转的小齿轮,伴随着该小齿轮的旋转而使所述旋转主体部旋转;
在所述驱动部上,设有与所述杆部的进退以及所述旋转主体部的旋转对应地进退移动及旋转移动,并且抑制所述旋转主体部的松动的从动杆部。

说明书全文

交差轨道及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供车辆在两条正线轨道之间行驶的交差轨道以及在交差轨道上设置的转换装置。
[0002] 本申请基于2014年2月27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036261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0003] 作为公共汽车路之外的新的交通方式,公知利用由橡胶轮等构成的行驶轮在轨道上行驶的轨道交通系统。这样的轨道交通系统一般被称为新交通系统、AGT(Automated Guideway Transit:自动导轨系统)、APM(Automated People Mover:旅客捷运系统)。
[0004] 在这种轨道交通系统中,通过使在车辆上设置的引导轮与沿着轨道设置的导轨接触而滚动,从而能够在轨道上引导车辆。
[0005] 然而,在上述轨道交通系统中,为使车辆能够同时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行驶,通过并排设置两条正线轨道而成为复线。此外,在一部分区间,设有使车辆能够在两条正线轨道之间往复的渡线轨道和使车辆能够选择性地在该渡线轨道和正线轨道上行驶的分支器。
[0006] 在这里,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设有这样的渡线轨道(过渡行驶路)及分支器(转换机构)的轨道。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43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1] 但是,对于使用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渡线轨道的分支区间,只有在车辆的行驶方向为一个方向的情况下,车辆能够从一条正线轨道移动到另一正线轨道。因此,在车辆在正线轨道上从任一方向驶来的情况下,为使车辆在正线轨道之间移动,需要在两个部位设置使用渡线轨道的分支区间,车辆在正线轨道之间移动的区间,即分支区间变长。而且,如果分支区间变长,轨道整体的占据范围变大,在城市内引入新的轨道交通系统时可能会产生不便。
[0012] 本发明是考虑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提供了一种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实现分支区间的缩短的交差轨道及在交差轨道上设置的转换装置。
[0013]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4]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5] 即,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交差轨道具备:两条正线轨道,供车辆行驶;一对第一引导部,其设置于两条所述正线轨道,并且在两条所述正线轨道的外侧对所述车辆的两侧部的一对第一引导轮进行引导;渡线轨道,其设置有一对而在两条所述正线轨道之间彼此交差,使车辆能够在这两条正线轨道之间往复;第二引导部,其分别设置在一对所述渡线轨道的内侧,对在所述车辆的下部设置的第二引导轮进行引导;分支部,其设置于所述正线轨道,能够使所述车辆的方向分支为沿着该正线轨道的方向和沿着所述渡线轨道的方向;转换装置,其设置于一对所述渡线轨道中的所述第二引导部彼此的交差区域,选择性地转换沿着一个第二引导部的方向和沿着另一第二引导部的方向,能够在任一方向上引导所述第二引导轮。
[0016] 根据这样的交差轨道,在正线轨道上,采用利用第一引导部对车辆进行引导的所谓的侧方引导式,在渡线轨道上,采用利用第二引导部对车辆进行引导的所谓的中心引导式。因此,与在渡线轨道上也采用侧方引导式的情况不同,能够削减用于使车辆从一方的第一引导部过渡到另一方的第一引导部而设置的重叠的区间。
[0017] 另外,在正线轨道上以侧方引导式对车辆进行引导,因此能够实现稳定且高速的行驶。在这里,为了实现以中心引导式高速行驶时的稳定化,需要将引导部分设置在高的位置,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线轨道和车辆的构造变得更为复杂,成本的上升不可避免。在本发明中,通过在正线轨道上采用侧方引导式,能够兼顾高速行驶的稳定性和成本的抑制。
[0018] 另外,在渡线轨道中的第二引导部彼此的交差区域设置转换装置,仅使该转换装置动作就能够使车辆以中心引导式行驶。即,即使在采用以交差的方式设置渡线轨道的X分支的情况下,也不需要使渡线轨道整体进行转换动作来选择车辆的行驶方向。因此,不需要假设在使渡线轨道整体转换的情况下那样的、能够支承车辆的重量等的大型的机构。由此,能够将设备的大小抑制在最小限度而抑制成本上升,并且通过采用X分支来实现分支区间的缩短。
[0019] 另外,上述转换装置可以具备:旋转主体部,其设置为以通过所述交差区域的中心部的轴为旋转中心轴,能够沿着所述渡线轨道的上表面旋转而使所述第二引导轮能够通过,并且形成有从所述渡线轨道的宽度方向两侧引导该第二引导轮的引导槽部;驱动部,其驱动所述旋转主体部而使其旋转。
[0020] 通过设置这样的转换装置,驱动旋转主体部使其旋转来选择车辆的行驶方向。即,由于使旋转主体部在渡线轨道的轨道面上动作,因此不需要在渡线轨道的下方配置转换装置的构成部件。因此,不需要将渡线轨道设置在更高的位置,能够抑制渡线轨道的支柱的长度,进而抑制建造支柱所需的材料(混凝土材等)的量,实现成本的抑制。
[0021] 另外,由于在旋转主体部上形成有从宽度方向对第二引导轮进行引导的引导槽部,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向渡线轨道的宽度方向的摆动行驶而确保前进路线,实现乘坐舒适性的提高。
[0022] 另外,在上述的转换装置中,所述驱动部可以具有:杆部,其配置为在与所述旋转中心轴交差的方向上能够进退,并且在一端设有齿条连杆部,其具备与所述齿条啮合,并且以与所述旋转中心轴平行的轴线为中心与所述杆部的进退对应地旋转的小齿轮,伴随着该小齿轮的旋转而使所述旋转主体部旋转。
[0023] 通过在转换装置中采用这样的驱动部,通过使用杆部的直线运动机构使旋转主体部旋转。因此,能够在沿着渡线轨道的轨道面的平面上设置使杆部进退的机构。由此,不需要在渡线轨道的下方设置使杆部进退的机构,因此不需要将渡线轨道设置在更高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渡线轨道的支柱的长度,进而抑制建造支柱所需的材料(混凝土、钢材等)的量。
[0024] 另外,旋转主体部不直接旋转,而是经由连杆部旋转,因此能够吸收齿条及小齿轮处的齿隙、杆部的热伸缩的影响造成的旋转主体部的位置偏差。因此,不使用额外的限位机构等,就能够提高旋转主体部的定位精度,使车辆能够顺畅地在渡线轨道上行驶。
[0025] 另外,通过利用连杆部使旋转主体部间接地旋转,使载荷不从车辆直接作用于使杆部进退的机构,能够使驱动部的耐久性提高。
[0026] 另外,作为本发明一个形态的转换装置设置在交叉轨道上,该交叉轨道具备:两条正线轨道,其供车辆行驶;一对第一引导部,其设置于两条所述正线轨道,对所述车辆的第一引导轮进行引导;渡线轨道,其设置有一对而在两条所述正线轨道之间彼此交差而使车辆能够在这两条正线轨道之间往复;第二引导部,其分别设置在一对所述渡线轨道的内侧而对在所述车辆的下部设置的第二引导轮进行引导;分支部,其设置于所述正线轨道,能够使所述车辆的方向分支为沿着该正线轨道的方向和沿着所述渡线轨道的方向;
[0027] 该转换装置设置于一对所述渡线轨道中的所述第二引导部彼此的交差区域,选择性地转换沿着一个第二引导部的方向和另一第二引导部的方向,能够在任一方向上引导所述第二引导轮。
[0028] 根据这样的转换装置,在渡线轨道中的第二引导部彼此的交差区域设置转换装置,仅使该交差区域动作就能够使车辆以中心引导式行驶。因此,不再需要假设在使渡线轨道整体进行转换的情况下的那样、能够支承车辆的重量等的大型的机构。因此,能够将设备的大小抑制在最小限度,能够抑制成本上升。
[0029] 发明的效果
[0030] 根据上述交差轨道及转换装置,通过在渡线轨道的交差区域设置转换装置,能够以简易的构造实现分支区间的缩短。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交差轨道的俯视图。
[0032] 图2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交差轨道的正线轨道上行驶中的车辆的正视图。
[0033]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交差轨道的设有分支部的位置的正线轨道的俯视图,是图1的A部分的放大图。
[0034] 图4A是表示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交差轨道的分支部来使车辆的行驶方向分支的情形的正视图,是表示图3的B-B剖面的图。另外,表示的是车辆朝向正线轨道行驶的情况。
[0035] 图4B是表示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交差轨道的分支部来使车辆的行驶方向分支的情形的正视图,是表示图3的B-B剖面的图。另外,表示的是车辆朝向渡线轨道行驶的情况。
[0036] 图5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交差轨道的转换装置的俯视图,表示的是车辆在一条渡线轨道上行驶的情况。
[0037] 图5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交差轨道的转换装置的俯视图,表示的是车辆在另一渡线轨道上行驶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以下,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交差轨道1进行说明。
[0039] 如图1所示,交差轨道1具备供车辆100行驶的两条正线轨道2、设置在这些正线轨道2上而对车辆100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部4、在这些正线轨道2之间设置的一对渡线轨道3、设置在一对渡线轨道3上而对车辆100进行引导的第二引导部5、将车辆100的行驶方向引导为沿着正线轨道2及渡线轨道3中的任一方向的分支部6以及设置于渡线轨道3的转换装置7。
[0040] 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交差轨道1上行驶的车辆100具有:车体101,其收纳乘客、货物等;行驶台车102,其设置在车体101的下部而对车体101进行支承,并且具有能够在正线轨道2及渡线轨道3上行驶的橡胶轮102a;一对第一引导轮111,其设置在行驶台车102的两侧部;以及,第二引导轮112,其设置在下部。
[0041] 另外,在行驶台车102的两侧部具有分支轮113,分支轮113设置在第一引导轮111的下方以与一对第一引导轮111对应。
[0042] 在这里,行驶台车102的两侧部是指相对于正线轨道2的延伸方向及渡线轨道3的延伸方向,即车辆100的行驶方向交差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
[0043] 两条正线轨道2在宽度方向上并列地延伸,成为车辆100能够在各个正线轨道2上向不同方向行驶的、所谓的复线构造。
[0044] 各个正线轨道2具有从轨道面上立设且供橡胶轮102a滚动的行驶路2a。
[0045] 第一引导部4是在各个正线轨道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设置而供第一引导轮111接触且滚动的导轨。该第一引导部4沿着正线轨道2的延伸方向延伸,被从轨道上表面立设的未图示的支承部件支承。
[0046]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正线轨道2中,采用了在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对车辆100进行引导的所谓的侧方引导式。
[0047] 渡线轨道3设置为在两条正线轨道2彼此之间,在正线轨道2的宽度方向上被夹在中间,能够使车辆100从一方的正线轨道2A(朝向图1的纸面上侧)向另一方的正线轨道2B(朝向图1的纸面下侧)行驶,并且使车辆100在正线轨道2A、2B之间的往复成为可能。另外,渡线轨道3具有从正线轨道2的行驶路2a分支且在渡线轨道3上从轨道面上立设而供橡胶轮102a滚动的行驶路3a。
[0048] 该渡线轨道3以交差的方式设有一对,成为所谓的X分支构造。
[0049] 另外,在这些渡线轨道3所交差的位置与连接于正线轨道2的部分之间,即渡线轨道3中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从正线轨道2离开的一侧)设有渡线轨道引导部11。另外,当车辆100在渡线轨道3上行驶时,渡线轨道引导部11供行驶台车102的分支轮113接触且滚动,从而沿着渡线轨道3对车辆100进行引导。
[0050] 第二引导部5设置在各个渡线轨道3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中央位置,成为形成有第二引导轮112能够通过且从所述渡线轨道3的宽度方向两侧对该第二引导轮112进行引导的槽部5a的部件。
[0051]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渡线轨道3中,采用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对车辆100进行引导的、所谓的中心引导式。
[0052] 而且该槽部5a在车辆100的行驶方向上延伸到与设有渡线轨道引导部11的位置部分重合的位置。
[0053] 分支部6在渡线轨道3从正线轨道2分支的位置的近前侧,设置在正线轨道2上。
[0054] 该分支部6具有:在正线轨道2上设置的一对分支用引导部13,其位于作为在两侧部设置的第一引导部4的导轨的下方(参照图4A);分支部转辙机12,其能够使一对分支用引导部13的朝向分支。
[0055] 如图4A及图4B所示,分支用引导部13是与上述渡线轨道引导部11为大致相同剖面形状的导轨。具体地说,是具有供分支轮113在宽度方向内侧接触且滚动的卡合面的剖面为L形的部件。
[0056] 分支部转辙机12具有:杆部15,其与一对分支用引导部13结合,沿着正线轨道2的宽度方向进退;分支驱动部16,其配置在被两条正线轨道2A、2B夹在中间的位置,对杆部15进行支承使其能够进退。
[0057] 杆部15固定在从正线轨道2与渡线轨道3的连接部分分离的一侧的分支用引导部13的端部,以正线轨道2与渡线轨道3的连接部分侧的端部为支点,使一对分支用引导部13能够在正线轨道2的宽度方向上摆动,转换车辆100的行驶方向。
[0058] 更具体地说,如图3的实线及图4A所示,如果分支用引导部13转换为沿着正线轨道2的方向,则车辆100的分支轮113仅与正线轨道2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分支用引导部13接触而滚动,车辆100被拉向正线轨道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而在沿着正线轨道2的方向上行驶。
[0059] 另一方面,如图3的双点划线及图4B所示,如果分支用引导部13被转换为沿着渡线轨道3的方向,则车辆100的分支轮113仅与正线轨道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设有渡线轨道3的一侧)的分支用引导部13接触而滚动,车辆100被拉向正线轨道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而在沿着渡线轨道3的方向上行驶。
[0060] 而且,如果分支用引导部13被转换为沿着渡线轨道3的方向,则正线轨道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分支用引导部13与渡线轨道引导部11连续地配置,使车辆100的分支轮113能够顺畅地从分支用引导部13过渡到渡线轨道引导部11。
[0061] 如图1所示,转换装置7设置在一对渡线轨道3中的第二引导部5彼此交差的交差区域。
[0062] 如图5A所示,该转换装置7具备:旋转主体部21,其设置于在第二引导部5上形成的槽部5a彼此交差的区域;旋转驱动部22,其对旋转主体部21进行驱动而使其旋转。
[0063] 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渡线轨道3的交差区域的中心部不设置第二引导部5,在该中心部形成有在轨道上表面露出的空间S。
[0064]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所称的槽部5a彼此交差的区域表示通过交差区域的中心部的槽部5a的延长线彼此交差的区域。
[0065] 旋转主体部21配置于该空间S,能够以通过交差区域的中心部的旋转中心轴O1为中心沿着轨道上表面旋转地支承于渡线轨道3。
[0066] 在该旋转主体部21上形成有在与旋转中心轴O1交差的方向上延伸的引导槽部21a,车辆100的第二引导轮112能够通过该引导槽部21a,并且引导槽部21a将第二引导轮
112夹在中间供其接触且滚动,从而进行引导。
[0067] 另外,在旋转主体部21上形成有,从旋转中心轴O1朝向该旋转中心轴O1的径向外侧延伸的连杆用槽部21b。
[0068] 旋转驱动部22具有:杆部23,其在与旋转主体部21的旋转中心轴O1交差的方向上,设置为能够沿着轨道面上进退;进退驱动部25,其使杆部23进退;连杆部24,其介于杆部23与旋转主体部21之间。
[0069] 在杆部23的一端设有齿条31。
[0070]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退驱动部25配置在夹在两条渡线轨道3与另一方的正线轨道2B之间的区域。而且使杆部23能够进退地对杆部23的另一端进行支承。
[0071] 连杆部24具有:小齿轮41,其与杆部23的齿条31啮合而以与旋转中心轴O1平行的轴线O2为中心,能够沿着轨道上表面旋转地设置于渡线轨道3;支承部42,其配置在旋转主体部21的连杆用槽部21b内,设置为能够沿着连杆用槽部21b在旋转中心轴O1的径向上移动;连接部43,其连接这些小齿轮41与支承部42。
[0072] 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驱动部22设有从动杆部26,该从动杆部26介于旋转主体部21与进退驱动部25之间,与杆部23的进退及旋转主体部21的旋转对应地进退移动及旋转移动,并且抑制旋转主体部21的松动。
[0073] 接着,对旋转驱动部22的动作进行说明。
[0074] 如图5A所示,通过进退驱动部25使杆部23向接近旋转中心轴O1的方向移动,利用齿条31使小齿轮41以轴线O2为中心旋转。于是,支承部42在旋转主体部21的连杆用槽部21b内移动,并且从支承部42相对于旋转主体部21,作用在使连杆用槽部21b离开齿条31的方向上。
[0075] 由此,旋转主体部21以旋转中心轴O1为中心旋转,一方的渡线轨道3上的槽部5a彼此经由旋转主体部21的引导槽部21a连通。即,使旋转主体部21位于槽部5a和一方的渡线轨道3的引导槽部21a能够顺畅地引导第二引导轮112的位置。
[0076]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如果利用进退驱动部25使杆部23向离开旋转中心轴O1的方向移动,则利用齿条31使小齿轮41以轴线O2为中心旋转。于是,支承部42在旋转主体部21的连杆用槽部21b内移动,并且力从支承部42相对于旋转主体部21,作用在使连杆用槽部21b接近齿条31的方向上。
[0077] 由此,旋转主体部21以旋转中心轴O1为中心旋转,使另一方的渡线轨道3中的槽部5a彼此经由旋转主体部21的引导槽部21a连通。即,使旋转主体部21位于槽部5a和另一方的渡线轨道3的引导槽部21a能够顺畅地引导第二引导轮112的位置。
[0078] 这样,转换装置7选择性地转换沿着一方的第二引导部5的方向和沿着另一方的第二引导部5的方向,能够将第二引导轮112引导至任一方向。
[0079] 根据这样的交差轨道1,在正线轨道2上,采用利用第一引导部4对车辆100进行引导的侧方引导式,在渡线轨道3上,采用利用第二引导部5对车辆100进行引导的中心引导式。因此,与在渡线轨道3上也采用侧方引导式的情况不同,能够削减为了使车辆100从一方的第一引导部4过渡到另一方的第一引导部4而设置的重叠的区间。
[0080] 具体地说,假设在渡线的轨道上采用侧方引导式的情况下,为使车辆100从一方的正线轨道2通过渡线的轨道而驶入另一方的正线轨道2,需要对车辆100进行引导,使其从车辆100的一方的侧部的引导轮被一方的侧部的导轨引导的状态成为车辆100的另一方的侧部的引导轮被另一方的侧部的导轨引导的状态。即,车辆100在渡线的轨道上行驶中一直保持被导轨引导的状态,因此在渡线的轨道的一部分区间,需要使一方的侧部的导轨与另一方的侧部的导轨在沿着渡线的轨道的方向上重叠。因此,在设有渡线的轨道的位置,作为轨道整体,除了两条正线轨道2的宽度尺寸之外还需要包括在这两条正线轨道2之间配置的渡线的轨道的宽度的占有范围。
[0081] 在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渡线的轨道,通过采用中心引导式的渡线轨道3,能够削减重叠的区间。
[0082] 另外,在正线轨道2上以侧方引导式对车辆100进行引导,因此能够实现稳定且高速的行驶。
[0083] 为了实现以中心引导式高速行驶时的稳定化,需要将作为第二引导部5的导轨设置在更高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正线轨道2的构造变得更加复杂,成本的上升不可避免。在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正线轨道2上采用侧方引导式,能够兼顾高速行驶的稳定性和成本的抑制。
[0084] 另外,在渡线轨道3上的第二引导部5彼此的交差区域形成的形成空间S设置转换装置7,仅使该转换装置7动作,就能够以中心引导式使车辆100行驶。即,通过采用这样的转换装置7,即使在采用以交差的方式设置渡线轨道3的所谓的X分支的情况下,也不需要使渡线轨道3整体进行转换动作来选择车辆100的行驶方向。
[0085] 因此,不需要假设使渡线轨道3整体进行转换的情况下那样、能够支承车辆100的重量等的大型的机构,就能够将交差轨道1整体的设备大小抑制在最小限度,抑制成本增加并且通过采用X分支来实现分支区间的缩短。
[0086] 另外,通过驱动本实施方式中转换装置7的旋转主体部21使其旋转,来选择车辆100的行驶方向。即,由于在渡线轨道3的轨道面上使旋转主体部21动作,因此不需要在渡线轨道3的下方配置转换装置7的构成部件。因此,不需要将渡线轨道3设置在更高的位置,就能够抑制渡线轨道3的支柱的长度,进而抑制建造支柱所需的材料(混凝土、钢材等)的量。
[0087] 在这里,假设将渡线轨道3设置在更高的位置,需要与渡线轨道3相匹配地将正线轨道2设置在更高的位置。因此,作为交差轨道1整体,存在成本大幅增加的问题。在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具备旋转主体部21的转换装置7,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
[0088] 另外,在旋转主体部21形成有从宽度方向对第二引导轮112进行引导的引导槽部21a,因此能够抑制车辆100向渡线轨道3的宽度方向的摆动行驶,确保车辆100的前进路线,实现乘坐舒适性的提高。
[0089] 另外,在转换装置7中,通过使用杆部23的直线运动机构使旋转主体部21旋转,因此能够在沿着渡线轨道3的轨道面的平面上设置使杆部23进退的进退驱动部25。因此,不需要在渡线轨道3的下方设置进退驱动部25。因此,不需要将渡线轨道3设置在更高的位置,能够抑制渡线轨道3的支柱的长度,并且进而抑制为了建造支柱所需的材料(混凝土、钢材等)的量。
[0090] 另外,在转换装置7中,旋转主体部21不直接旋转,而是经由连杆部24旋转。因此,能够吸收齿条31及小齿轮41处的齿隙、杆部23的热伸缩的影响造成的旋转主体部21的位置偏差。因此,不使用额外的限位机构等,就能够提高旋转主体部21的定位精度,能够顺畅地对第二引导轮112进行引导,使车辆100在渡线轨道3上更为顺畅地行驶。
[0091] 另外,在转换装置7中,利用连杆部24间接地使旋转主体部21旋转,能够不使载荷从车辆100直接作用于进退驱动部25,能够提高进退驱动部25的耐久性。
[0092]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交差轨道1,通过将转换装置设置在渡线轨道3的交差区域,即使采用X分支的构造,也能够成为简易的构造,并且实现分支区间的缩短。
[0093]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细节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设计变更。
[0094] 例如,在转换装置7中,通过使在进退驱动部25的杆部23设置的齿条31与小齿轮41的啮合,来使旋转主体部21旋转,但是,例如,可以在杆部23设置蜗杆,在连杆部24设置与蜗杆啮合的蜗轮。另外,可以设置不经由连杆部24而直接使旋转主体部21旋转的齿轮机构、链机构等。
[0095] 另外,在转换装置7中,不限于通过驱动旋转主体部21使其旋转来选择车辆100的行驶方向,也可以通过仅在车辆100的行驶时在轨道面上推压形成有引导槽部21a的部件的机构来选择车辆100的行驶方向。
[0096] 另外,作为第二引导部5,可以使用剖面为C形的钢材等来代替形成有槽部5a的部件。即,只要第二引导轮112能够接触、滚动,可以是任何形式。另外,对于在转换装置7上设置的旋转主体部21也是一样的。
[009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转换装置7应用于具备侧方引导的正线轨道2的交差轨道1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转换装置7应用于具备中心引导式的正线轨道的交差轨道。
[0099] 根据上述交差轨道及转换装置,通过在渡线轨道的交差区域设置转换装置,能够以简易的构造实现分支区间的缩短。
[0100] 附图标记说明
[0101] 1 交差轨道
[0102] 2 (2A、2B)正线轨道
[0103] 2a 行驶路
[0104] 3 渡线轨道
[0105] 3a 行驶路
[0106] 4 第一引导部
[0107] 5 第二引导部
[0108] 5a 槽部
[0109] 6 分支部
[0110] 7 转换装置
[0111] 11 渡线轨道引导部
[0112] 12 分支部转辙机
[0113] 13 分支用引导部
[0114] 15 杆部
[0115] 16 分支驱动部
[0116] 21 旋转主体部
[0117] 21a 引导槽部
[0118] 21b 连杆用槽部
[0119] 22 旋转驱动部
[0120] 23 杆部
[0121] 24 连杆部
[0122] 25 进退驱动部
[0123] 26 从动杆部
[0124] 31 齿条
[0125] 41 小齿轮
[0126] 42 支承部
[0127] 43 连接部
[0128] O1 旋转中心轴
[0129] O2 轴线
[0130] 100 车辆
[0131] 101 车体
[0132] 102 行驶台车
[0133] 102a 橡胶轮
[0134] 111 第一引导轮
[0135] 112 第二引导轮
[0136] 113 分支轮
[0137] S 空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