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卷绕机

申请号 CN201510583410.8 申请日 2015-09-14 公开(公告)号 CN105525396B 公开(公告)日 2019-08-16
申请人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发明人 平尾修; 正井哲司;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 纱线 卷绕机以及 纤维 束形成装置。 纺纱 机(1)具备纺织单元(2)、 风 箱(5)以及自由端精纺单元(6)。纺织单元(2)将第一纱线卷绕于第一卷装16。风箱(5)回收在纺织单元(2)产生的剩余纤维。自由端精纺单元(6)使用由风箱(5)回收的剩余纤维(13)生成第二纱线,并将该第二纱线卷绕于第二卷装。
权利要求

1.一种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卷绕单元,其将第一纱线卷绕于第一卷装;
回收部,其回收在所述卷绕单元产生的剩余纤维;以及
自由端精纺单元,其使用由所述回收部回收的剩余纤维来生成第二纱线,并通过与所述卷绕单元不同的卷绕装置将该第二纱线卷绕于第二卷装,
所述卷绕单元并排地设置有多个,
所述自由端精纺单元与所述回收部邻接配置,
所述自由端精纺单元与所述回收部中的任一个同并排设置的所述多个卷绕单元中的位于端部的端部卷绕单元邻接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单元是喷气式精纺单元,该喷气式精纺单元具有牵伸装置与喷气式纺织装置,利用喷气对纤维进行加捻而生成第一纱线,并将该第一纱线卷绕于所述第一卷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单元是自动络纱单元,该自动络纱单元从喂纱筒管解舒第一纱线并将该第一纱线卷绕于所述第一卷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单元构成为:使纤维分离,对所分离的纤维边集束边加捻而生成第一纱线,并将该第一纱线卷绕于所述第一卷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由端精纺单元具有对纤维进行纺织而生成第二纱线的转子式精纺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卷绕机进一步具备纤维束形成装置,该纤维束形成装置从所述回收部接受所述剩余纤维并由所述剩余纤维形成剩余纤维束,
所述纤维束形成装置具备:
收束部,其收束所述剩余纤维;
收回部,其收回由所述收束部收束而成的收束纤维;以及
延伸部,其使从所述收回部输送来的该收束纤维延伸而形成所述剩余纤维束。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卷绕机进一步具备纤维束形成装置,该纤维束形成装置从所述回收部接受所述剩余纤维并由所述剩余纤维形成剩余纤维束,
所述纤维束形成装置具备:
收束部,其收束所述剩余纤维;
收回部,其收回由所述收束部收束而成的收束纤维;以及
延伸部,其使从所述收回部输送来的该收束纤维延伸而形成所述剩余纤维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束形成装置配置为将所述剩余纤维束自动地供给至所述自由端精纺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束形成装置配置为将所述剩余纤维束自动地供给至所述自由端精纺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卷装支承于所述卷绕单元的上部,
所述第二卷装支承于所述自由端精纺单元的上部支承。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卷装支承于所述卷绕单元的上部,
所述第二卷装支承于所述自由端精纺单元的上部支承。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卷装支承于所述卷绕单元的上部,
所述第二卷装支承于所述自由端精纺单元的上部支承。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卷装支承于所述卷绕单元的上部,
所述第二卷装支承于所述自由端精纺单元的上部支承。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卷装支承于所述卷绕单元的上部,
所述第二卷装支承于所述自由端精纺单元的上部支承。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卷装支承于所述卷绕单元的上部,
所述第二卷装支承于所述自由端精纺单元的上部支承。
16.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的纤维束形成装置,该纤维束形成装置相对于所述纤维束形成装置作为模,该纤维束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引导部件,其具有导入剩余纤维的第一开口部与比所述第一开口部小的第二开口部;
收束部,其收束从所述第二开口部导出的所述剩余纤维;
收回部,其收回由所述收束部收束而成的所述剩余纤维;
延伸部,其使从所述收回部输送来的所述剩余纤维延伸而形成剩余纤维束,并将该剩余纤维束向下游侧输送;以及
支承部,其以模块化支承所述引导部件、所述收束部、所述收回部以及所述延伸部。

说明书全文

纱线卷绕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能够将在各卷绕单元产生的剩余纤维再利用的纱线卷绕机。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已知一种纱线卷绕机,该纱线卷绕机具有分别卷绕纱线的多个卷绕单元,并具有回收通过在各卷绕单元中的卷绕作业而产生的飞花以及纱线屑等剩余纤维的结构。日本实开平4-110766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作为这种纱线卷绕机的纺织装置。该专利文献1的纺织装置(卷绕单元)具备:牵伸装置、气动纺纱装置、以及使从气动式纺纱装置排出的能够再利用的纤维返回牵伸装置的入口侧的纤维分离装置。专利文献1能够通过该结构回收并再利用气动式纺纱装置的排出空气中所包含的能够再利用的纤维。
[0003]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虽能够在该卷绕单元中再利用从一个卷绕单元排出的纤维,但无法再利用从其他的卷绕单元排出的剩余纤维。
[0004] 另外,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喷气式的气动式纺纱装置由于利用喷射气流进行纺织的关系,所以仅能够纺织规定以上的长度的纤维。因此,无法针对在气动式纺纱装置产生的剩余纤维的一部分进行再利用。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在卷绕单元产生的剩余纤维进行再利用的纱线卷绕机。
[0006]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纱线卷绕机具备卷绕单元、回收部以及自由端精纺单元。上述卷绕单元将第一纱线卷绕于第一卷装。上述回收部回收在上述卷绕单元产生的剩余纤维。上述自由端精纺单元使用由上述回收部回收的剩余纤维生成第二纱线,并将该第二纱线卷绕于第二卷装。
[0007] 由此,在一个纱线卷绕机内,能够通过自由端精纺单元再利用在卷绕单元产生的剩余纤维。另外,自由端精纺单元在使纤维开松而形成短纤维群后进行纺织,因此能够由飞花以及纱线屑等各种形态的剩余纤维生成第二纱线。
[0008]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机中,上述卷绕单元是喷气式精纺单元,该喷气式精纺单元具有牵伸装置与喷气式纺织装置,利用喷气对纤维进行加捻而生成第一纱线,并将该第一纱线卷绕于上述第一卷装。
[0009] 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自由端精纺单元高效地再利用在喷气式精纺单元产生的剩余纤维。
[0010]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机中,上述卷绕单元能够为如下结构的自动络纱单元,即,该自动络纱单元使第一纱线从喂纱筒管解舒并将该第一纱线卷绕于上述第一卷装。
[0011] 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自由端精纺单元高效地再利用在自动络纱单元产生的剩余纤维。
[0012]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机中,上述卷绕单元能够构成为:使纤维分离,对分离的纤维边集束边加捻而生成第一纱线,并将该第一纱线卷绕于上述第一卷装。
[0013] 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其他的自由端精纺单元高效地再利用在主自由端精纺单元产生的剩余纤维。
[0014]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机中,优选,上述自由端精纺单元具有对纤维进行纺织而生成第二纱线的转子式精纺装置。
[0015] 由此,即便为较短的剩余纤维,也能够高效地再利用。
[0016] 上述的纱线卷绕机优选进一步具备纤维束形成装置,该纤维束形成装置从上述回收部接受上述剩余纤维,并从上述剩余纤维形成剩余纤维束。上述纤维束形成装置具备收束部、收回部以及延伸部。上述收束部收束上述剩余纤维。上述收回部收回由上述收束部收束而成的收束纤维。上述延伸部使从上述收回部输送来的该收束纤维延伸而形成上述剩余纤维束。
[0017] 由此,能够通过纤维束形成装置准备剩余纤维的纤维束,以使得能够通过自由端精纺单元顺畅地纺织剩余纤维。
[0018]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机中,优选,上述纤维束形成装置配置为将上述剩余纤维束自动地供给至上述自由端精纺单元。
[0019] 由此,自由端精纺单元能够进一步高效地纺织剩余纤维而生成第二纱线。
[0020]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机中,优选,上述卷绕单元并排地设置多个,上述自由端精纺单元与上述回收部邻接地配置,上述自由端精纺单元与上述回收部中的任一个同并排设置的上述多个卷绕单元中的位于端部的端部卷绕单元邻接地配置。
[0021] 由此,由于按照卷绕单元以及回收部的关系在合理的位置配置自由端精纺单元,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再利用剩余纤维。
[0022]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机中,优选,上述第一卷装支承于上述卷绕单元的上部,上述第二卷装支承于上述自由端精纺单元的上部。
[0023] 由此,能够使被支承的卷装的高度在卷绕单元与自由端精纺单元中大体一致,因此能够更合理地构成纱线卷绕机。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的整体结构的简要主视图。
[0025] 图2是表示纤维束形成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0026] 图3是表示纤维束形成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0027] 图4是表示自由端精纺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
[0028] 图5是表示在高度方向的上部卷绕第一卷装的卷绕单元的结构的简图。
[0029]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络纱机的整体结构的简要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纱线卷绕机)1进行说明。本说明书的“上游”以及“下游”意味着卷绕纱线时等的纤维束、纱线或者剩余纤维移动的方向上的上游以及下游。
[0031] 图1所示的纺纱机1具备:并排配置的多个纺织单元(卷绕单元)2、接纱台车3、原动机箱4、箱(回收部)5以及自由端精纺单元6。
[0032] 纺织单元2构成为利用喷气对纤维束(纤维)11进行加捻来生成纺纱(第一纱线)10的喷气式精纺单元。纺织单元2从上游朝向下游按顺序具备牵伸装置21、纺织装置(喷气式纺织装置)22、储纱装置24以及卷绕装置23。各个纺织单元2通过纺织装置22对从牵伸装置21输送来的纤维束11进行纺织来生成纺纱10,通过卷绕装置23卷绕所生成的该纺纱10形成第一卷装16。
[0033] 从配置于适当的位置且省略图示的纱条盒经由纱条引导件向牵伸装置21供给作为纤维束11的原料的纱条12。牵伸装置21构成为:在旋转的牵引罗拉与同该牵引罗拉对置的对置罗拉之间夹持并输送该纱条12,从而对该纱条12进行延伸(牵引)直至其成为规定的宽度而形成纤维束11。牵伸装置21具备的多个牵引罗拉的每一个被设置于各纺织单元2的驱动装置与针对多个纺织单元2共通地设置的驱动装置中的至少一个驱动。
[0034] 纺织装置22配置于牵伸装置21的下游侧,并对从牵伸装置21供给的纤维束11进行加捻生成纺纱1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纺织装置22,采用通过利用了喷气的旋转气流对纤维束11实施捻接的装置。
[0035] 在纺织装置22的下游侧配置有卷绕装置23。卷绕装置23具备被支承为能够绕枢轴摆动的摇臂27。该摇臂27能够将用于卷绕纺纱10的筒管支承为能够旋转。
[0036] 卷绕装置23具备省略图示的卷绕卷筒与横动装置28。卷绕卷筒构成为能够与筒管或者在该筒管卷绕纺纱10而形成的第一卷装16的外周面接触地驱动。第一卷装16支承于纺织单元2的下部。横动装置28具备能够引导纺纱10的横动引导件29。根据该结构,边通过省略图示的驱动机构往复驱动横动引导件29边通过省略图示的电动达驱动卷绕卷筒,而使与该卷绕卷筒接触的第一卷装16旋转,从而能够以规定宽度边横动边卷绕纺纱10。横动引导件29与卷绕卷筒被设置于各纺织单元2的驱动装置与针对多个纺织单元2共通地设置的驱动装置中的至少一个驱动。
[0037] 储纱装置24配置于纺织装置22与卷绕装置23之间。该储纱装置24具备能够卷绕并储留纺纱10的储纱罗拉25。储纱装置24在纺织装置22与卷绕装置23之间作为一种的缓冲器发挥功能,在储纱罗拉25的外周暂时储留纺纱10。
[0038] 在纺织装置22与储纱装置24之间配置有纱疵检测装置26。纱疵检测装置26构成为通过省略图示的光学式传感器或者静电电容传感器检测纺纱10的缺陷(具体而言,纺纱10的粗细的异常以及/或者异物的混入等)。若由纱疵检测装置26检测出纱疵,则纺纱10被省略图示的切断装置立即切断。其中,代替利用切断装置切断,也可以通过停止纺织装置22的纺纱动作从而切断纺纱10。
[0039] 接纱台车3为在能够沿纺织单元2并排的方向移动的台车设置有接纱装置30的结构。当在某纺织单元2产生断纱或者剪纱的情况下,接纱台车3移动至该纺织单元2并停止,捕捉从纺织装置22送出的纱线头与第一卷装16的纱线头并将两纱线头向接纱装置30引导,进行基于接纱装置30的接纱。
[0040] 原动机箱4在纺纱机1中配置于纺织单元2并排的方向的一端侧,在原动机箱4的内部配置有多个纺织单元2共通的驱动源。
[0041] 风箱5在纺纱机1中配置于纺织单元2并排的方向的一端侧,且是与原动机箱4相反的一侧。在风箱5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产生各个纺织单元2的卷绕作业所需的吸引气流以及旋转气流等的空气供给源(例如,后述的鼓风机52)等。
[0042] 自由端精纺单元6配置于纺织单元2与风箱5之间。风箱5与自由端精纺单元6以邻接的方式配置。自由端精纺单元6与位于多个纺织单元2并排设置的区域的端部的纺织单元2(端部卷绕单元)邻接地配置。
[0043] 自由端精纺单元6将由风箱5从各纺织单元2回收的飞花以及/或者从接纱装置30回收的纱线屑等剩余纤维13再利用而生成纱线(第二纱线)17,卷绕所生成的纱线17形成第二卷装18。
[0044]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能够通过多个纺织单元2进行纺织形成多个第一卷装16。另外,纺纱机1能够使用在各个纺织单元2等产生的由风箱5回收的剩余纤维13,通过自由端精纺单元6进行纺织而形成第二卷装18。由此,能够再利用在基于纺织单元2的纺织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纤维13。
[0045]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的剩余纤维13的回收以及再利用详细地进行说明。
[0046] 如图1所示,风箱5具备鼓风机52、储留箱51以及自动排出装置55。
[0047] 鼓风机52为连接于纺织单元2以及接纱台车3等的负压供给装置。该鼓风机52通过驱动由电动马达构成的鼓风机马达53而能够产生吸引气流。
[0048] 如图1所示,纺纱机1具备构成为在纺织单元2并排的方向呈细长形状的管道的吸引管道54。吸引管道54的一端在风箱5内连接于鼓风机52,由此,能够在吸引管道54内产生吸引气流。鼓风机52产生的负压经由吸引管道54供给至各个纺织单元2,并且还经由省略图示的配管供给至接纱台车3。
[0049] 储留箱51配置于风箱5的内部,能够收容某种程度量的纤维。储留箱51配置于吸引管道54与鼓风机52之间。根据该结构,在各个纺织单元2产生的剩余纤维13被吸引管道54内的吸引气流输送至储留箱51。被输送来的剩余纤维13在该储留箱51暂时储留。
[0050] 储留箱51的底部由被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板部件51a构成。在板部件51a连结有未图示的气缸。若由省略图示的传感器检测出储留于储留箱51的剩余纤维13的量成为规定量以上,则驱动上述气缸使板部件51a向下转动。由此,能够使剩余纤维13从储留箱51向下方排出。
[0051] 自动排出装置55具备传送带55a与压板部件55b,并设置于储留箱51的下方。
[0052] 传送带55a将从储留箱51排出的剩余纤维13向风箱5的外部(具体而言,与风箱5邻接地配置的自由端精纺单元6)输送。
[0053] 压板部件55b是配置为与传送带55a的输送面隔开适当的间隙而相对的板状的部件。该压板部件55b配置于风箱5的剩余纤维13的排出口的附近。
[0054] 根据该结构,剩余纤维13在被传送带55a输送的过程中,被压板部件55b按压,从而以成为片状剩余纤维群14的方式成形。成形后的片状剩余纤维群14供给至纤维束形成装置7。
[0055] 纤维束形成装置7配置于风箱5与自由端精纺单元6之间。纤维束形成装置7将片状剩余纤维群14收束为纱条状而成形为剩余纤维束15。以下,参照图2以及图3,对纤维束形成装置7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0056] 如图2所示,纤维束形成装置7具备引导部件70、收束部71、收回罗拉(收回部)72以及延伸罗拉(延伸部)73。
[0057] 在引导部件70形成有大小不同的两个开口部。相对较大的第一开口部70a为片状剩余纤维群14的导入口,相对较小的第二开口部70b为导出引导部件70内部的片状剩余纤维群14的导出口。引导部件70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伴随着从第一开口部70a接近第二开口部70b而逐渐减小。由此,从第一开口部70a导入的片状剩余纤维群14以宽度伴随着通过引导部件70的内部空间而缩窄的方式收束,并从第二开口部70b导出。
[0058] 收束部71具备旋转件71a与限制部件71b,并配置于引导部件70的下游侧。旋转件71a被省略图示的驱动源驱动而旋转,并以从引导部件70的第二开口部70b拉出片状剩余纤维群14的方式进行输送。限制部件71b配置为与旋转件71a隔开规定的间隙。旋转件71a旋转,从而该片状剩余纤维群14在旋转件71a与限制部件71b之间边被压缩边向下游侧输送。
因此,被引导部件70收束而成的片状剩余纤维群14被旋转件71a以及限制部件71b进一步收束,而成为收束纤维群(收束纤维)14a。
[0059] 如图3所示,收回罗拉72由配置于收束部71的下游侧的相互对置的两个罗拉构成。收回罗拉72在由两个罗拉夹持收束纤维群14a的状态下旋转,从而能够将收束纤维群14a向下游侧输送。
[0060] 延伸罗拉73由配置于收回罗拉72的下游侧的相互对置的两个罗拉构成。延伸罗拉73在由两个罗拉夹持收束纤维群14a的状态下以比收回罗拉72高的速度旋转。由此,该收束纤维群14a在收回罗拉72与延伸罗拉73之间被适当地延长。延伸罗拉73能够边将收束纤维群14a成形为剩余纤维束15边将收束纤维群14a向下游侧输送。
[0061] 通过以上结构的纤维束形成装置7,片状剩余纤维群14收束为成为具有适当的粗细的剩余纤维束15,并供给至自由端精纺单元6。
[0062] 接下来,参照图1以及图4对自由端精纺单元6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自由端精纺单元6的结构的剖视图。
[0063] 如图1所示,自由端精纺单元6具备转子式精纺装置61与卷绕装置62。
[0064] 如图4所示,转子式精纺装置61具备进给罗拉61a、精梳罗拉61b、纺织室61c、转子61d以及纱线导出口61e。
[0065] 自由端精纺单元6能够通过转子式精纺装置61对剩余纤维束(纤维)15进行纺织从而生成纱线17,通过卷绕装置62卷绕形成第二卷装18。
[0066] 进给罗拉61a构成为能够被省略图示的电动马达驱动而旋转。进给罗拉61a能够通过旋转而将从纤维束形成装置7供给的剩余纤维束15导入用于使纤维开松的开松室61f。
[0067] 精梳罗拉61b被支承为能够在开松室61f的内部旋转驱动,并且其外周以能够使剩余纤维束15分散地开松的方式形成为锯齿状。精梳罗拉61b能够通过旋转从而使被进给罗拉61a导入开松室61f的剩余纤维束15开松。
[0068] 经开松的纤维随着气流而从开松室61f被输送至纺织室61c。在纺织室61c产生转子61d高速旋转而带来的旋转气流。导入纺织室61c的纤维被该旋转气流集束于纺织室61c的壁面并被连续地加捻,从而形成纱线17。该纱线17经由纱线导出口61e从纺织室61c被导出。
[0069] 如以上那样,由转子式精纺装置61生成的纱线17被卷绕装置62卷绕,从而形成第二卷装18。此外,在图1中,虽未示出第二卷装18的位置,但第二卷装18支承于自由端精纺单元6的上部。在图1中,在表示由双点划线示出的卷绕装置62的模的上侧位置附近支承有第二卷装18。
[0070] 如上所述,该纱线17的原料为在各个纺织单元2等产生的剩余纤维13,因此能够在一个纺纱机1内再利用该剩余纤维13。另外,与纤维束11必需有某种程度的纤维长的喷气式纺织单元2不同,在自由端精纺单元6中,即使在剩余纤维13包含较短的纤维长的纤维,也能够毫无问题地生成纱线17。因此,能够提高再利用剩余纤维13的效率。
[0071] 然而,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构成为:在纺织单元2中,在下部配置有第一卷装16,在自由端精纺单元6的上部配置有第二卷装18。
[0072] 但是,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将纺织单元如图5所示的纺织单元2z那样构成为将第一卷装16支承于该纺织单元2z的上部。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支承有卷装的高度在纺织单元2z与自由端精纺单元6中大体一致。另外,通过纺织单元2z以及自由端精纺单元6的纱线通道构成为全部从下向上,从而也能够使供给纱条12以及剩余纤维束15的高度大体统一。其结果,能够实现纺纱机1的更合理的结构。例如,在纺纱机1的上部配置落卷台车与引导该落卷台车而使其能够移动的导轨,从而能够利用一个落卷台车对纺织单元2z与自由端精纺单元6双方进行服务。所谓落卷台车是具有排出成为满卷的卷装的排出装置以及/或者供给新的筒管的筒管供给装置的台车。
[0073] 但是,与上述相反,即使在自由端精纺单元6中将第二卷装18配置于下部,也能够在纺织单元2与自由端精纺单元6中使纱线通道的方向一致。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在纺纱机1的下部配置落卷台车与引导该落卷台车而使其能够移动的导轨,从而也能够利用一个落卷台车对纺织单元2与自由端精纺单元6双方进行服务。
[0074] 纺织单元2不限定于如上述那样形成喷气式精纺单元,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与自由端精纺单元6相同的结构的自由端精纺单元(主自由端精纺单元)。即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再利用剩余纤维13。
[0075]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纺织单元2、风箱5以及自由端精纺单元6。纺织单元2将纺纱10卷绕于第一卷装16。风箱5回收在纺织单元2产生的剩余纤维。自由端精纺单元6使用由风箱5回收的剩余纤维13生成纱线17,并将该纱线17卷绕于第二卷装18。
[0076] 由此,能够通过自由端精纺单元6再利用在纺织单元2产生的剩余纤维13。另外,自由端精纺单元6在使纤维开松而形成短纤维群后进行纺织,因此能够由飞花以及纱线屑等各种形态的剩余纤维13生成纱线17。
[0077]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纺织单元2具有牵伸装置21与喷气式纺织装置22,该纺织单元2能够形成如下结构的喷气式精纺单元,即:利用喷气对纤维束11进行加捻生成纺纱10,并将该纺纱10卷绕于第一卷装16。
[0078] 由此,能够通过自由端精纺单元6高效地再利用在喷气式精纺单元产生的剩余纤维13。
[0079] 但是,代替喷气式精纺单元即纺织单元2,纺织单元也可以构成为:使纤维分离,边使分离的纤维集束边对集束后的纤维进行加捻生成纺纱10,并将该纺纱10卷绕于第一卷装16。
[0080] 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其他的自由端精纺单元6高效地再利用在主自由端精纺单元产生的剩余纤维13。
[0081]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自由端精纺单元6具有对纤维进行纺织来生成纱线17的转子式精纺装置61。
[0082] 由此,即便为较短的剩余纤维13,也能够高效地再利用。
[0083]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进一步具备从风箱5接受剩余纤维13,并由剩余纤维13形成剩余纤维束15的纤维束形成装置7。纤维束形成装置7具备收束部71、收回罗拉72以及延伸罗拉73。收束部71收束剩余纤维13。收回罗拉72收回由收束部71收束的收束纤维。延伸罗拉73使从收回罗拉72输送来的该收束纤维延伸,形成剩余纤维束15。
[0084] 由此,能够通过纤维束形成装置7准备剩余纤维束15,以使得能够利用自由端精纺单元6顺畅地对剩余纤维13进行纺织。
[0085]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纺织单元2并排地设置多个。自由端精纺单元6与风箱5邻接地配置。自由端精纺单元6同并排的多个纺织单元2中的端部的纺织单元2(端部卷绕单元)邻接地配置。
[0086] 由此,能够按照纺织单元2以及风箱5的关系而在合理的位置配置自由端精纺单元6,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再利用剩余纤维13。
[0087]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纤维束形成装置7配置为将剩余纤维束15自动地供给至自由端精纺单元6。
[0088] 由此,自由端精纺单元6能够进一步高效地纺织剩余纤维13生成纱线17。
[0089] 在采用图5所示的结构的纺织单元2z的情况下,在纺织单元2z的上部支承第一卷装16。在自由端精纺单元6的上部支承第二卷装18。
[0090] 由此,能够使被支承的卷装的高度在纺织单元2z与自由端精纺单元6中大体一致,因此能够更合理地构成纺纱机1。
[0091] 接下来,参照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络纱机1x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存在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类似的部件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的情况。
[0092] 图6所示的自动络纱机(纱线卷绕机)1x具备并排配置的络纱单元(自动络纱单元)2x。各个络纱单元2x能够边从被供给的喂纱筒管19使纺纱10解舒边卷绕而形成第一卷装
16x。
[0093] 在该自动络纱机1x中,在络纱单元2x产生的纤维屑等从吸引管道54回收于风箱5(储留箱51)。回收于风箱5的剩余纤维13在被纤维束形成装置7收束后,被自由端精纺单元6纺织。被生成的纱线17卷绕于第二卷装18。
[0094]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x中,自由端精纺单元6与风箱5邻接地配置。风箱5与位于多个络纱单元2x并排配置的区域的端部的络纱单元2x(端部卷绕单元)邻接地配置。如上,风箱5与自由端精纺单元6的位置关系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反。但是,风箱5与自由端精纺单元6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此外,即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风箱5与自由端精纺单元6的位置关系。
[0095] 如以上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x中,具备使纺纱10从喂纱筒管19解舒并卷绕于第一卷装16x的络纱单元2x。
[0096] 由此,能够通过自由端精纺单元6高效地再利用在络纱单元2x产生的剩余纤维13。
[0097]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结构例如能够如下那样变更。
[0098]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仅配置一个自由端精纺单元6。然而,在例如纺织单元2或者络纱单元2x的个数较多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自由端精纺单元6。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风箱5的两侧分别配置自由端精纺单元6。
[0099]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被纤维束形成装置7收束的剩余纤维束15直接供给至自由端精纺单元6。然而,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操作人员将由纤维束形成装置7收束而得的剩余纤维束15暂时回收于适当的容器(例如,条筒)后,向自由端精纺单元6供给被回收的剩余纤维束15。在该情况下,自由端精纺单元6也可以仅利用回收于条筒的剩余纤维束15进行纺织。另外,在剩余纤维束15的量较少的情况下,向自由端精纺单元6供给来自并条机的纱条并进行纺织,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剩余纤维束15的量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刻将该剩余纤维束15供给至自由端精纺单元6进行纺织。
[0100] 纤维束形成装置7的结构不限定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例如,延伸罗拉73的个数限定于一对,也可以为两对以上。
[0101] 在自动络纱机1x中,喂纱筒管19可以被纡库式供给装置供给至各个络纱单元2x,也可以被使用了输送托盘的筒管供给机构供给。
[0102] 作为在形成第一卷装16时使纺纱10横动的结构,不限定于使用图1的横动引导件29。例如,也可以在各个纺织单元2单独地设置臂式横动装置或者带式横动装置。另外,也能够形成在使第一卷装16从动旋转的上述卷绕卷筒的表面形成横动槽,通过该横动槽使纺纱
10横动的结构。
[0103] 纺纱机1以及/或者自动络纱机1x所使用的纤维束形成装置7具备:具有导入剩余纤维13的第一开口部70a与比第一开口部70a小的第二开口部70b的引导部件70、收束从第二开口部70b导出的剩余纤维13的收束部71、收回由收束部71收束的剩余纤维13的收回罗拉72、使从收回罗拉72输送来的剩余纤维13延伸形成剩余纤维束15并使剩余纤维束15向下游侧输送的延伸罗拉73、以及支承部(省略图示)。支承部以模块化支承引导部件70、收束部71、收回罗拉72、以及延伸罗拉73。例如,支承部为框架部件,在该框架部件安装有引导部件
70、收束部71、收回罗拉72以及延伸罗拉73。由此,能够将纤维束形成装置7作为模块,相对于纺纱机1以及/或者自动络纱机1x简单地装卸。
[010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纺纱机1以及自动络纱机1x设置有一个回收部。但是,也可以与纺纱机1具备的纺织单元2的个数以及/或者自动络纱机1x具备的络纱单元2x的个数对应地设置多个回收部。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在每个规定量的纺织单元2设置一个回收部,相对于一个回收部设置至少一个自由端精纺单元6。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