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表

申请号 CN202410242931.6 申请日 2024-03-04 公开(公告)号 CN118000508A 公开(公告)日 2024-05-10
申请人 深圳市新隆达表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 邓新武;
摘要 本 申请 公开了一种 手表 ,涉及手表设备的技术领域,包括 表盘 和 表带 ,表盘可拆卸连接于表带,表带内部设置中空的加热隔层,所述加热隔层内部填充有导热 流体 ,表带设置有发热件,发热件用于在通电后发热,发热件一端穿设入表带并置于加热隔层内,表盘内设置有加热电源,加热电源用于为发热件通电,表盘内还设置有温控器,温控器与发热件电连接。本申请具有改善传统手表在寒冷 气候 下佩戴时容易冻手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手表,其特征在于:包括表盘(1)和表带(2),所述表盘(1)可拆卸连接于表带(2),所述表带(2)内部设置中空的加热隔层(4),所述加热隔层(4)内部填充有导热流体,所述表带(2)设置有发热件(5),所述发热件(5)用于在通电后发热,所述发热件(5)一端穿设入表带(2)并置于加热隔层(4)内,所述表盘(1)内设置有加热电源,所述加热电源用于为发热件(5)通电,所述表盘(1)内还设置有温控器,所述温控器与发热件(5)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2)包括放置部(21)和两个连接部(22),所述放置部(21)设置于两个连接部(22)之间,所述放置部(21)与连接部(22)内的加热隔层(4)相连通,两个所述连接部(22)远离放置部(21)一端相互连接,用于形成佩戴的环状空间,所述表盘(1)设置于放置部(21),所述发热件(5)穿设于放置部(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5)包括密封部(51)和加热部(52),所述加热部(52)穿过放置部(21)且位于加热隔层(4)内,所述密封部(51)贯穿放置部(21)靠近表盘(1)一侧的侧壁,且密封部(51)与放置部(21)密封连接,所述表盘(1)靠近放置部(21)一端设置有导电触点,所述导电触点与发热件(5)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盘(1)靠近放置部(21)一端设置有定件(6),所述放置部(21)对应锁定件(6)的位置开设有锁定槽(214),所述表盘(1)通过锁定件(6)和锁定槽(214)的配合插接与放置部(21)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部(21)侧壁设置有注入口(211)和排出口(212),所述注入口(211)与排出口(212)均与加热隔层(4)相连通,在正常状态下,所述注入口(211)与排出口(212)为密封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部(22)远离放置部(21)一端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2)位于内圈位置的侧壁厚度小于位于外圈位置的侧壁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部(21)远离表盘(1)一端设置有加厚层(213)。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部(21)材质的硬度大于连接部(22)材质的硬度。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2)与放置部(21)均为透明材质制成。

说明书全文

一种手表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手表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手表。

背景技术

[0002] 手表作为一种常用的穿戴设备,可以用来计时或显示实时的时间,并且因为其小巧的外形,手表可以随身佩戴或携带,使用起来十分便利,因此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使用。随着电子表的出现,手表逐渐向着智能化演变,手表具有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用来满足用户逐渐增加的需求。
[0003] 手表通常由表盘表带组成,表盘可向外显示实时的时间,或者用户可通过表盘与手表进行功能交互,并且用户可通过表带方便地将表盘佩戴在手上,而不会对用户的其他行动造成影响。
[0004] 然而在寒冷的气候下,传统手表在用户佩戴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冻手的现象,导致用户佩戴手表的手腕受凉,用户在实际佩戴手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不适感。发明内容
[0005] 为了改善传统手表在寒冷气候下佩戴时容易出现冻手的情况,本申请提供一种手表。
[0006] 本申请提供一种手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手表,包括表盘和表带,所述表盘可拆卸连接于表带,所述表带内部设置中空的加热隔层,所述加热隔层内部填充有导热流体,所述表带设置有发热件,所述发热件用于在通电后发热,所述发热件一端穿设入表带并置于加热隔层内,所述表盘内设置有加热电源,所述加热电源用于为发热件通电,所述表盘内还设置有温控器,所述温控器与发热件电连接。
[000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表盘可拆卸连接于表带,使得用户可方便地更换所需要的表带,表带内设置有中空的加热隔层,加热隔层内可注入用于导热的导热流体,表盘内的加热电源给发热件通电后,发热件对导热流体进行加热,当导热流体加热至接近或略高于人体温度时,温控器切断加热电源为发热件的通电,发热件停止发热,此时用户可轻微晃动手腕,将表带内各处的导热流体晃动均匀,使得表带各处的温度均匀,导热流体将自身的热量通过表带传递至用户的手部,从而让用户能够感受到表带上接近体温的温度,使得用户在寒冷气候下佩戴手表时不至冻手,有效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008] 可选的,所述表带包括放置部和两个连接部,所述放置部设置于两个连接部之间,所述放置部与连接部内的加热隔层相连通,两个所述连接部远离放置部一端相互连接,用于形成佩戴的环状空间,所述表盘设置于放置部,所述发热件穿设于放置部。
[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置部与连接部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表带,且放置部和连接部内的加热隔层相连通,方便放置部内被加热的导热流体与连接部内的导热流体进行热量交换,实现整个表带内导热流体的热量均匀分布,减少表带局部偏热或偏冷的现象,同时连接部远离放置部一端相互连接,可形成用于手部佩戴的环状空间。
[0010] 可选的,所述发热件包括密封部和加热部,所述加热部穿过放置部且位于加热隔层内,所述密封部贯穿放置部靠近表盘一侧的侧壁,且密封部与放置部密封连接,所述表盘靠近放置部一端设置有导电凸起,所述导电凸起与发热件一一对应。
[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部位于加热隔层内,表盘上的导电凸起可与加热部连接,使得加热电源能够为加热部通电,加热部自身发热后将热量传递给加热隔层内的导热流体,密封部与放置部密封连接,有效提高放置部的密封性,从而减少导热流体泄露的情况。
[0012] 可选的,所述表盘靠近放置部一端设置有定件,所述放置部对应锁定件的位置开设有锁定槽,所述表盘通过锁定件和锁定槽的配合插接与放置部可拆卸连接。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表盘可通过锁定件与放置部上锁定槽之间的配合,实现表盘与表带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0014] 可选的,所述放置部侧壁设置有注入口和排出口,所述注入口与排出口均与加热隔层相连通,在正常状态下,所述注入口与排出口为密封状态。
[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注入口将导热流体通入表带内,当表带内的导热流体使用时间较长时,可通过排出口放出表带内的导热流体,再通过注入口通入新的导热流体,方便导热流体的置换,且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注入口与排出口为密封状态,减少导热流体泄露的情况。
[0016] 可选的,两个所述连接部远离放置部一端可拆卸连接。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部远离放置部一端可拆卸连接,使得用户可快速对表带进行拆装,方便用户佩戴或取下手表。
[0018] 可选的,所述连接部位于内圈位置的侧壁厚度小于位于外圈位置的侧壁厚度。
[00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部内圈的壁厚小于外圈的壁厚,连接部内圈的侧壁紧贴用户的手部,内圈的壁厚较薄,使得用户能够更清楚地感受到导热流体传递过来的温度,而外圈的壁厚较厚,当表带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碰撞时,表带不容易被刺穿,导致导热流体泄露,提高表带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0020] 可选的,所述放置部远离表盘一端设置有加厚层。
[0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置部上的加厚层可对放置部贴近用户手部处的侧壁进行加厚处理,由于发热件主要对放置部处的导热流体进行加热,加厚层可有效减降低用户被此处温度较高的导热流体烫伤的险。
[0022] 可选的,所述放置部材质的硬度大于连接部材质的硬度。
[00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放置部需要为表盘和发热件提供支撑,故放置部材质的硬度大于连接部的硬度,使得放置部具有更高的支撑强度。
[0024] 可选的,所述连接部与放置部均为透明材质制成。
[002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部与放置部均为透明材质制成,用户可根据自身的喜好来挑选不同颜色的导热流体,使得表带呈现出用户喜欢的颜色,用户可通过更换导热流体的颜色来调配出个性化的表带颜色,使得手表在佩戴体验上更佳。
[0026]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通过采用表带内部通入导热流体,在放置部插设发热件,表盘内设有为发热件
供电的加热电源,使得发热件可对导热流体进行加热,发热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流体传递给佩戴手表的用户的手部,使得用户在佩戴手表时更舒适;
2.通过采用锁定件与锁定槽之间的配合,使得表盘与表带之间可拆卸连接,方便
用户进行更换表带;
3.通过采用表带用透明材质制成,可在表带内部注入各种颜色的导热流体,用户
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通入导热流体的颜色,来调整表带的整体颜色。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展示手表外观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展示表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展示加热隔层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3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展示表盘与表带连接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5在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5在C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8] 附图标记说明:1、表盘;11、显示屏;12、导电凸起;13、让位槽;14、解锁杆;15、弹性件;2、表带;21、放置部;211、注入口;212、排出口;213、加厚层;214、锁定槽;22、连接部;3、魔术贴;4、加热隔层;5、发热件;51、密封部;52、加热部;53、连接凹槽;6、锁定件;61、锁钩。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结合附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手表,参照图1和图2,一种手表包括表盘1和表带2,表盘1与表带2之间可拆卸连接,方便用户后续根据自身所需更换表带2。其中,表盘1整体呈方外形,表带2包括放置部21和连接部22,放置部21外形表盘1相匹配,同样呈方块外形,表盘1可拆卸连接于放置部21表面,放置部21外形与表盘1相匹配,方便表盘1置于放置部21上,同时也使得放置部21与表盘1结合为一体后,在视觉效果上可以更加融合为一体。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表盘1与放置部21表面的形状还可为圆形或椭圆形,只要能够使得表盘1与放置部21结合后在视觉效果上协调一致即可。
[0031] 表盘1远离表带2一端嵌设有显示屏11,显示屏11可显示时间、天气等信息,还可为用户呈现出其他更加丰富的信息内容,此功能可由现有的软件算法实现,且已大量应用于实际,在此不再赘述。表盘1内部还固定有装载软件算法的芯片,可在显示屏11上呈现多项用户所需的信息。
[0032] 参照图1和图2,连接部22有两个,且放置部21位于两个连接部22之间,放置部21可与连接部22一同通过注塑技术注塑成型得来,使得放置部21与连接部22之间连接形成整体。放置部21由于需要固定表盘1,故制成放置部21材质的硬度大于连接部22材质的硬度,放置部21与连接部22可采用成型后硬度不同的胶材质注塑形成,较硬的放置部21在成型后可为表盘1的固定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使得表盘1放置得更为稳定。放置部21与连接部22共同形成的表带2在佩戴时可环绕手部,两个连接部22远离放置部21一端相互连接,使得表带2环绕手部并绑在用户手腕上。
[0033] 两个连接部22远离放置部21一端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采用魔术贴3实现,其中母魔术贴3固定于其中一个连接部22远离放置部21的端部位置,子魔术贴3固定于另一个连接部22同样远离放置部21的端部位置,且母魔术贴3与子魔术贴3分别固定在连接部22的两个相反的侧壁上,使得母魔术贴3与子魔术贴3在粘贴于一体后能够实现表带2环绕手部。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两个连接部2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可为卡接的方式实现,即其中一个连接部22靠近内圈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接孔,而另外一个连接部22对应卡接孔的位置一体成型有卡接凸起,卡接凸起能够嵌入卡接孔内,实现连接部22之间的固定。
[0034] 参照图2和图3,连接部22与放置部21内均开设有中空的加热隔层4,且连接部22与放置部21内部的加热隔层4相连通,加热隔层4内注入有导热流体,导热流体可以是等流体,导热流体可在加热隔层4内流动。放置部21上穿设有发热件5,发热件5包括密封部51和加热部52,其中密封部51穿设于放置部21的侧壁中,加热部52与密封部51固定,且加热部52置于加热隔层4内,加热部52可为发热电阻丝,在通电后自身可发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热件5的数量为五个,五个发热件5均匀分布于放置部21表面,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发热件5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增减,以满足不同的使使用情况。
[0035] 放置部21侧壁上一体成型有注入口211和排出口212,注入口211与排出口212均与加热隔层4相连通,手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注入口211与排出口212为密封状态,使得加热隔层4内的导热流体不至泄露。当需要更换导热流体时,可先通过排出口212放出表带2内旧的导热流体,再通过注入口211将新的导热流体通入加热隔层4内,方便导热流体的置换。另外,连接部22与放置部21还可为透明的硅胶材质制成,透明的连接部22与放置部21可显现处出加热隔层4内导热流体的颜色,用户可根据自身的喜好来挑选不同颜色的导热流体注入表带2内,使得表带2呈现出用户喜欢的颜色,用户可通过更换导热流体的颜色来调配出个性化的表带2颜色,使得手表在佩戴时更具时尚感。
[0036] 放置部21在贴近手部一侧的侧壁处固定有加厚层213,加厚层213同样可由硅胶等类肤材质制成,放置部21上的加厚层213可对放置部21贴近用户手部处的侧壁进行加厚处理,由于发热件5主要对放置部21处的导热流体进行加热,加厚层213可有效减降低用户被此处温度较高的导热流体烫伤的风险。同时,连接部22位于贴近手部的内圈位置的侧壁厚度小于其他位置的侧壁厚度,由于连接部22的内圈位置紧贴用户的手部,故内圈位置的壁厚较薄,使得用户能够更清楚地感受到导热流体传递过来的温度,而连接部22其他位置的壁厚均大于内圈位置的壁厚,使得表带2在使用过程中若受到挤压或尖锐物体碰撞时,表带2不容易被刺穿,导致导热流体泄露,提高表带2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0037] 参照图3和图4,密封部51外圈开设有外螺纹,同时放置部21对应发热件5的位置开设有通孔,且在通孔内壁处开设有内螺纹,密封部51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放置部21上,密封部51与放置部21之间的螺纹连接使得密封部51与放置部21之间进行密封连接,能够减少导热流体泄露的情况。密封部51远离加热部52一端开设有连接凹槽53,连接凹槽53可提供为加热部52通电的通道。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密封部51外部还可套设有密封圈,进一步提高密封部51与放置部21之间的密封性。
[0038] 参照图5和图6,表盘1对应发热件5的位置固定有导电凸起12,导电凸起12外形与连接凹槽53相匹配,表盘1内部还固定有加热电源和温控器。当导电凸起12对应插接入连接凹槽53内时,加热电源可通过导电凸起12向加热部52通电,使得加热部52能够发热,温控器可实时监测加热部52的温度,并可控制加热电源对加热器供电的通断。当导热流体加热至接近或略高于人体温度时,温控器切断加热电源对加热部52的供电,加热部52停止发热,此时用户可轻微晃动手腕,将表带2内各处的导热流体晃动均匀,即可使得表带2各处的温度均匀。
[0039] 参照图5和图7,表盘1靠近放置部21一端滑动连接有两个锁定件6,锁定件6一端伸出表盘1,并向放置部21方向延伸,锁定件6远离表盘1一端固定有锁钩61,两个锁钩61的朝向相反。放置部21对应锁定件6的位置开设有锁定槽214,锁钩61伸入锁定槽214内可沿锁定槽214开设方向滑动,锁钩61在滑动的过程中可与放置部21位于锁定槽214处的侧壁相抵,使得表盘1固定在放置部21上。
[0040] 表盘1在对应锁定件6的位置开设有让位槽13,使得锁定件6可沿让位槽13移动。表盘1对应锁定件6的侧壁上穿设并滑动连接有解锁杆14,解锁杆14一端延伸出表盘1外,解锁杆14另一端与锁定件6固定。解锁杆14外套设有弹性件15,弹性件15可为拉簧,弹性件15一端固定于表盘1内壁,另一端与锁定件6固定。在将表盘1固定在放置部21上时,只需将锁定件6对准锁定槽214的位置,然后将表盘1向放置部21方向施加外,即可将锁定件6的锁钩61压入锁定槽214内,此过程中弹性件15因自身的形变产生回复力,将锁钩61限制在锁定槽
214内,实现表盘1与表带2之间的固定。当需要拆下表盘1时,可同时对两个解锁杆14施加相反的力,使得两个解锁杆14向表盘1内部压入,此时通过解锁杆14移动锁钩61的位置,直至锁钩61完全脱离锁定槽214,即可将表盘1取下。
[0041]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手表的实施原理为:表带2内的加热隔层4可注入导热流体,通过加热电源对加热部52通电,使得加热部52在通电后自身发热,从而通过加热部52对导热流体进行加热,导热流体的热量透过表带2传递至用户的手部,使得用户在寒冷气候下佩戴手表时不至冻手,提高手表佩戴的舒适度。
[0042]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