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

阅读:645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缓冲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 缓冲器 ,在该缓冲器中, 活塞 速度的低速区域中的衰减 力 的变化顺畅,并且能够以更小的压差使主 阀 打开。通过在主阀(27)的上游侧并且与主阀(27) 串联 地设置副阀(111),可以使活塞速度的低速区域中的衰减力的变化顺畅。另外,由于主阀(27)采用不夹持内周侧的、悬臂的简单支承结构,因此,能够以更小的压差使主阀(27)打开。,下面是缓冲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所述缸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所述活塞能够滑动地嵌合安装在所述缸内;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伸出到所述缸的外部;以及
衰减产生机构,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对由所述缸内的所述活塞的滑动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产生衰减力,
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具有:
体,所述阀体形成有连通路,隔着所述连通路在中心侧形成有内侧阀座部并且在外周侧形成有外侧阀座部;
先导型的主阀,所述主阀设置成相对于所述外侧阀座部能够落座或离座,所述主阀受到工作流体的压力而打开并产生衰减力,所述主阀利用在所述外侧阀座部的相反侧形成的先导室的内压来调节开阀压力;
控制阀,所述控制阀是对导入有工作流体的所述先导室的内压进行控制的压力控制阀;以及
副阀,所述副阀相对于所述主阀串联地设置在所述主阀的上游侧,
所述主阀是外周侧落座于阀座或从阀座离座而开闭的环形的盘阀,内周侧并未从两面侧被夹持而仅从内周侧的单面侧被第一护圈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阀的与阀座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能够滑动并且液密地嵌合于所述先导室的内筒部的环形的密封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阀和所述阀体的阀座部之间,设置有由在外周侧具有切口的环形的盘阀形成的切口阀,
所述切口阀的内周侧从两面侧被夹持,在外周侧和内周侧之间设置有切掉一部分而形成的低刚性的连结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相对于所述切口阀的中心对称地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器设置有防漏阀,所述防漏阀的外周侧与所述主阀的所述外侧阀座部侧抵接,所述防漏阀的内周侧从两面侧被夹持,防止工作流体从所述主阀的内周侧和所述第一护圈之间向所述先导室侧泄漏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阀的相对于所述外侧阀座部的相反侧,设置有相比所述第一护圈为大径的护圈,利用所述大径的护圈限制所述主阀的打开量。

说明书全文

缓冲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器,通过相对于活塞杆的行程来控制工作流体的流动,从而产生衰减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衰减力调节式液压缓冲器:在主盘的上游侧具有相对于该主盘阀串联地设置的副盘阀。该缓冲器通过阶段性(两个阶段)地打开主阀,从而可以使衰减力的变化顺畅。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872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 在这样的衰减力调节式液压缓冲器中,由于在主阀的上游侧串联地配置有副阀,因此,主阀和副阀的总的压差与不具有副阀的、即不被阶段性地打开的主阀处的压差相比增高。其结果是,活塞速度的低速区域中的衰减力相对增大,期望改善软特性侧的衰减力特性中的乘坐舒适性。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器,在该缓冲器中,活塞速度的低速区域中的衰减力的变化顺畅,并且能够以更小的压差打开主阀。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特征在于,具有:缸,所述缸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所述活塞能够滑动地嵌合安装在所述缸内;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伸出到所述缸的外部;以及衰减力产生机构,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对由所述缸内的所述活塞的滑动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产生衰减力,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具有:阀体,所述阀体形成有连通路,隔着所述连通路在中心侧形成有内侧阀座部并且在外周侧形成有外侧阀座部;先导型的主阀,所述主阀设置成相对于所述外侧阀座部能够落座或离座,所述主阀受到工作流体的压力而打开并产生衰减力,所述主阀利用在所述外侧阀座部的相反侧形成的先导室的内压来调节开阀压力;控制阀,所述控制阀是对导入有工作流体的所述先导室的内压进行控制的压力控制阀;以及副阀,所述副阀相对于所述主阀串联地设置在所述主阀的上游侧,所述主阀是外周侧落座于阀座或从阀座离座而开闭的环形的盘阀,内周侧并未从两面侧被夹持而仅从内周侧的单面侧被第一护圈支承。
[0011]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活塞速度的低速下的衰减力的变化顺畅,并且能够以更低的压差打开主阀。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的基于一轴平面的剖视图。
[0013] 图2是将图1中的衰减力产生机构放大表示的图。
[0014] 图3是将图2中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图。
[0015] 图4是在第一以及第四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切口阀的俯视图。
[0016]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表示三种类型的阀结构中的压差和流量之间的关系(解析结果),曲线(A)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中的压差和流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表示现有的1段结构中的压差和流量之间的关系,曲线(C)表示现有的2段结构中的压差和流量之间的关系。
[0017]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与图3对应的图。
[0018]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与图3对应的图。
[0019]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与图3对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第一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直接称为上下方向。
[0021]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即衰减力调节式缓冲器1是在缸2的外侧设置有外筒3的双筒结构,在缸2和外筒3之间形成有储存箱4。活塞5能够滑动地嵌合安装在缸2内,缸2内由该活塞5划分为缸上室2A和缸下室2B这两个室。活塞杆6的一端利用螺母7与活塞5连结,活塞杆6的另一端侧通过缸上室2A,进而插通于在缸2以及外筒3的上端部安装的杆引导件8以及油封9向缸2的外部伸出。
[0022] 另外,在缸2的下端部设置有划分缸下室2B和储存箱4的座阀10。在活塞5设置有将缸上室2A、缸下室2B之间连通的通路11、12。在通路12中设置有仅允许油液(工作流体)从缸下室2B侧向缸上室2A侧流通的单向阀13。另外,在通路11中设置有盘阀14,该盘阀14在缸上室2A侧的油液的压力达到设定压力时打开,将该压力向缸下室2B侧释放。
[0023] 在座阀10设置有将缸下室2B和储存箱4连通的通路15、16。在通路15中设置有仅允许油液从储存箱4侧向缸下室2B侧流通的单向阀17。另外,在通路16中设置有盘阀18,该盘阀18在缸下室2B侧的油液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打开,将该压力向储存箱4侧释放。另外,作为工作流体,在缸2内封入油液,在储存箱4内封入油液以及气体。
[0024] 在缸2的上下两端部经由密封部件19外嵌有分离管20,在缸2和分离管20之间形成有环形通路21。环形通路21利用在缸2的上端部附近的侧壁设置的通路22与缸上室2A连通。在分离管20的下部形成有向侧方(图1中的右方)突出的圆筒状的支管23。在外筒3的侧壁设置有与支管23同心且相比支管23为大径的开口24,以包围该开口24的方式通过焊接等与圆筒状的壳体25结合。而且,在壳体25内收容衰减力产生机构26。
[0025] (衰减力产生机构)如图2所示,衰减力产生机构26由阀30以及螺线管块31构成,所述阀块30一体地组装有先导型(背压型)的主阀27、先导阀28(控制阀)、防故障阀29以及副阀111,所述先导阀28是对主阀27的开阀压力进行控制的螺线管驱动的压力控制阀,所述防故障阀29设置在先导阀28的下游侧,在产生故障时进行动作,所述螺线管块31使先导阀28动作。而且,在壳体25内插入通路部件32,将阀块30和螺线管组件31结合而使其一体化并将其插入到壳体25内,进而将拧合安装于壳体25的螺母34紧固,从而阀块30、螺线管组件31以及通路部件32被固定在壳体25内。
[0026] 在形成在壳体25的一端部的内凸缘部25A的内表面侧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切口25C,储存箱4和壳体25内的室25B借助该切口25C和外筒3的开口24而连通。通路部件32在大致圆筒状的圆筒部32A的一端的外周形成有凸缘部32B,圆筒部32A从壳体25的内凸缘部25A的开口25E突出地嵌合在支管23内,而且,凸缘部32B与壳体25的内凸缘部25A抵接而被固定。另外,通路部件32的表面的一部分被密封材料33覆盖,与支管23以及后述的主阀体35接合的接合部被密封材料33密封。
[0027] 阀块30具有主阀体35(阀体)、先导销36以及先导阀体37。主阀体35形成为大致环形,一端与通路部件32的凸缘部32B抵接。另外,主阀体35具有向沿着轴线的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贯穿主体并沿着主阀体35的周向设置的多条通路38。各通路38经由在主阀体35的一端形成的环形凹部90与通路部件32内的通路(轴孔)连通。环形的外侧阀座部39在主阀体35的另一端的外周侧突出,环形的内侧阀座部91在主阀体35的外侧阀座部39和通路38之间突出。另外,环形的夹持部40在主阀体35的内周侧突出。
[0028] 如图2所示,先导销36形成为在中间部具有大径部36A的带台阶的圆筒状,在一端部形成有节流孔46。先导销36的一端部被压入到主阀体35中,如图3所示,利用大径部36A和夹持部40从上游侧依次夹持盘阀115、副阀111、垫圈94、切口阀101、垫圈95、第一护圈92以及第二护圈93。先导销36的另一端部被压入到先导阀体37的轴孔即通路50中,从而在先导销36的另一端部和先导阀体37的通路50之间形成有沿着轴线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多条通路47。
[0029] 先导阀体37形成为在中间部具有底部37A的大致有底圆筒状,底部37A经由挠性盘48与先导销36的大径部36A抵接而被固定。被固定于主阀27的密封部件45能滑动并且液密地嵌合在先导阀体37的一端侧的圆筒部37B的内周面,由此,在主阀27的背部形成先导室
49。先导室49的内压在闭阀方向上作用于主阀27。副阀111受到通路38侧的压力从内侧阀座部91离开而打开,由此,主阀27受到通路38侧的压力从外侧阀座部39离开而打开,其结果是,通路38与下游侧的壳体25内的室25B连通。
[0030] 在先导阀体37的底部37A,通路51向沿着轴线的方向贯穿,挠性盘48落座于在通路51的开口的周围突出的环形的阀座部,挠性盘48因先导室49的内压而挠曲,从而对先导室
49施加体积弹性。由此,可以防止在主阀27的打开动作时先导室49的内压过度上升而导致打开动作变得不稳定。在与先导销36抵接的挠性盘48的内周缘部形成有向径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切口52,先导室49和通路50借助切口52以及通路47而连通。
[0031] 在先导阀体37的另一端侧的圆筒部37C内形成有阀室54。在先导阀体37的底部37A形成有在通路50的开口的周缘部突出的环形的阀座部55。在阀室54内设置有构成先导阀28的阀芯即先导阀部件56,所述先导阀28落座于阀座部55或从阀座部55离座而对通路50进行开闭。先导阀部件56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且落座于阀座部55或从阀座部55离座的前端部形成为尖细的锥状,在基端侧外周部形成有大径的凸缘状的弹簧承接部57。在先导阀部件56的前端侧的内周部形成有小径的杆承接部58。先导阀部件56的后部的开口的内周缘部形成有锥形部56A而扩展开。
[0032] 先导阀部件56利用作为施力部件的先导弹簧59、防故障弹簧60以及防故障盘阀61,与阀座部55相向地向沿着轴线的方向能够移动且呈弹性地被保持。先导阀体37的另一端侧的圆筒部37C的内径朝向开口侧而阶段性地变大,在内周部形成有两个阶梯部62、63。
先导弹簧59的径向外侧端部支承于阶梯部62,在阶梯部63上重叠有防故障弹簧60、环形的护圈64、防故障盘阀61、护圈65、垫片66以及保持板67,由嵌合在圆筒部37C的端部的盖68固定。
[0033] 螺线管组件31在螺线管壳体71内装配线圈72、被插入到线圈72内的芯73、74、被芯73、74引导的插棒75、以及与插棒75连结的中空的动作杆76而构成一体。这些构件由紧固在螺线管壳体71的后端部的环形的垫片77以及杯状的罩78固定。螺线管促动器由线圈72、芯
73、74、插棒75以及动作杆76构成。而且,插棒75在经由导线(省略图示)对线圈72通电时,与电流相应地产生沿着轴线方向的方向上的推力。
[0034] 动作杆76的前端部形成为在外周缘部具有锥形部76A的尖细形状。动作杆76的背室与通路50以及阀室54由在中空的动作杆76内形成的连通路76B连通。另外,在插棒75上设置有使在其两端侧形成的室相互连通的连通路75A,这些连通路76B、75A使作用于动作杆76以及插棒75的流体力平衡,而且相对于它们的移动而施加适当的衰减力。
[0035] 螺线管壳体71在一端侧具有嵌合在壳体25内的圆筒部71A,在圆筒部71A内嵌合有安装于先导阀体37的盖68外周的突出部。圆筒部71A和壳体25之间由O型环80密封。将在圆筒部71A的内部突出的动作杆76的前端部插入到装配于阀块30的先导阀部件56中,进而使其与杆承接部58抵接,并将安装于先导阀体37的盖68的外周的突出部嵌合在圆筒部71A内,从而螺线管壳体71与阀块30连结。而且,螺线管壳体71通过利用螺母34来约束在螺线管壳体71的外周槽中安装的止动环81,从而被固定于壳体25。
[0036] 另外,在阀块30和螺线管块31被结合、进而动作杆76被插入到先导阀部件56中的状态下,在不向线圈72通电时,如图2所示,利用防故障弹簧60的弹力,先导阀部件56与动作杆76一同后退而使得弹簧承接部57与防故障盘阀61抵接。此时,先导弹簧59未使弹力作用于先导阀部件56。通过向线圈72通电,动作杆76使先导阀部件56向阀座部55推进。由此,使先导阀部件56抵抗防故障弹簧60以及先导弹簧59的弹力而落座于阀座部55,利用通电电流来控制开阀压力。
[0037] (主阀)如图3所示,主阀27是外周部27A(外周侧)落座于外侧阀座部39(阀座)或从外侧阀座部39(阀座)离座而开闭的环形的盘阀,内周部27B(内周侧)并未从两面侧(图3中的左右两侧)被夹持,而仅从内周部27B的与阀座部相反的一侧(图3中的右侧)被安装于先导销36的第一护圈92支承。另外,在第一护圈92和先导销36的大径部36A之间夹设有第二护圈93(大径的护圈),通过将先导销36的一端部嵌在主阀体35的轴孔35A中,第一护圈92相对于主阀体35在沿着轴线的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上被定位。另外,主阀27隔着后述的切口阀101而落座于外侧阀座部39。
[0038] 如上所述,在主阀27的与阀座部相反的一侧(先导室49侧)固定有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环形的密封部件45。主阀27通过使密封部件45的外周部嵌合于先导阀体37的圆筒部37B的内周面而定心、即相对于主阀体35在径向上被定位。在主阀27与主阀体35(阀体)的外侧阀座部39以及内侧阀座部91之间,设置有在外周部102(外周侧)等间隔地配置有四个切口104(狭缝)的环形的盘阀即切口阀101。另外,主阀27的外径设定为比环形的密封部件45的外径、以及先导阀体37的圆筒部37B的内径大。
[0039] (切口阀)切口阀101的内周部103(内周侧)从两面侧(图3中的左右两侧)被安装于先导销36的垫圈94、95夹持,在外周部102和内周部103之间形成有低刚性的连结部105。如图4所示,连结部105具有通过将外周部102和内周部103之间的一部分切掉而形成的一对连结片106、107。一对连结片106、107分别形成为大致S形并且相对于切口阀101的中心线对称地形成。换言之,在外周部102和内周部103之间,设置有相对于切口阀101的中心线对称地形成的一对切掉部108、109。这样,由于切掉部108、109相对于切口阀101的中心线对称地形成,因此,在进行动作时在周向上不存在偏移。
[0040] 各连结片106、107具有:与外周部102连接的外侧端部106A、107A、与内周部103连接的内侧端106B、107B、以及在外侧端部106A、107A和内侧端106B、107B之间设置并沿周向延伸的弹簧部106C、107C。如图3所示,切口阀101的外径被设定为比主阀27的外径小,并且外周部102的外侧周缘的阀座部侧(图3中的左侧)的面被设定为抵接(落座)于主阀体35的外侧阀座部39。而且,通过利用各连结片106、107的弹簧部106C、107C的弹力使切口阀101的外周部102与主阀27的阀座部侧(图3中的左侧)的面紧贴,从而在主阀27和外侧阀座部39之间构成由各切口104得到的固定节流孔。
[0041] (副阀)如图3所示,副阀111是外周部112(外周侧)落座于内侧阀座部91或从内侧阀座部91离座而开闭的环形的盘阀,在主阀27的上游侧(图3中的左侧)相对于主阀27串联地设置。另外,副阀111通过将轴孔嵌合于先导销36而在径向上被定位,内周部113(内周侧)从两面侧(图3中的左右两侧)被垫圈94和夹持部40夹持。在副阀111和主阀体35(阀体)的内侧阀座部91之间,设置有在外周部(外周侧)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切口114(狭缝)的环形的盘阀115。盘阀115形成为与副阀111相同的外径,与副阀111重叠地从两面侧利用垫圈95和夹持部40夹持内周部(内周侧)。由此,在副阀111和内侧阀座部91之间构成由各切口114得到的固定节流孔。另外,副阀111以及盘阀115的外径相对于主阀27形成得小。
[0042] 接着,说明上述衰减力调节式缓冲器1的作用。
[0043] 衰减力调节式缓冲器1安装在车辆的悬架装置的簧上、簧下之间,在通常的动作状态下,利用车载控制器,向线圈72通电以使先导阀部件56落座于先导阀体37的阀座部55,来执行由先导阀28进行的压力控制。
[0044] 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时,活塞5的单向阀13通过缸2内的活塞5的移动而关闭,在盘阀14打开前,缸上室2A侧的油液(工作流体)被加压。被加压后的油液经过流路22以及环形通路21,从分离管20的支管23向衰减力产生机构26的通路部件32流入。此时,与活塞5移动的量相应的油液打开座阀10的单向阀17而从储存箱4向缸下室2B流入。另外,在缸上室2A的压力达到活塞5的盘阀14的开阀压力时,盘阀14打开,将缸上室2A的压力向缸下室2B释放来防止缸上室2A的压力的过度上升。
[0045]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6的收缩行程时,活塞5的单向阀13通过缸2内的活塞5的移动而打开,座阀10的通路15的单向阀17关闭。而且,在盘阀18打开前,活塞下室2B的油液向缸上室2A流入,与活塞杆6侵入到缸2内的体积量相应的油液,从缸上室2A按照与上述伸长行程时相同的路径向储存箱4流通。另外,在缸下室2B内的压力达到座阀10的盘阀18的开阀压力时,盘阀18打开,将缸下室2B的压力向储存箱4释放来防止缸下室2B的压力的过度上升。
[0046] 从通路部件32流入到了衰减力产生机构26的油液,在主阀27打开前(活塞速度的低速区域)的状态下,经过先导销36的节流孔46、先导阀体37的通路50,推开先导阀28的先导阀部件56向阀室54内流入。接着,从阀室54经由防故障盘阀61的开口、保持板67的开口、盖68的切口以及壳体25内的室25B向储存箱4流动。
[0047] 而且,在活塞速度上升、从通路部件32流入的油液的压力达到主阀27的开阀压力、接着达到副阀111的开阀压力时,油液经过环形凹部90以及通路38,使主阀27及副阀111打开并通过壳体25内的室25B向储存箱4流动。另外,在活塞速度的极低速区域中,从通路部件32流入的油液通过环形凹部90、通路38、盘阀115的切口114、切口阀101的切口104以及壳体
25内的室25B向储存箱4流动。
[0048] 由此,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以及收缩行程这两个行程时,衰减力产生机构26在主阀27打开前(活塞速度低速区域),利用节流孔46以及先导阀28的先导阀部件56的开阀压力产生衰减力,在主阀27打开后(活塞速度中速区域),与其开度相应地产生衰减力。并且,在副阀111打开后(活塞速度高速区域),与其开度相应地产生衰减力。而且,通过利用向线圈72通电的通电电流来调节先导阀28的开阀压力,从而不论活塞速度如何都可以直接控制衰减力。此时,与上游侧的通路50连通的先导室49的内压根据先导阀28的开阀压力而发生变化。在此,由于先导室49的内压作用在主阀27的闭阀方向上,因此,通过对先导阀28的开阀压力进行控制,可以同时调节主阀27的开阀压力,可以大范围地进行衰减力特性的调节。
[0049] 另外,在减小向线圈72通电的通电电流而减小插棒75的推力时,先导阀28的开阀压力降低而产生软特性侧的衰减力,反之,在增大通电电流而增大插棒75的推力时,先导阀28的开阀压力上升而产生硬特性侧的衰减力。由此,能够利用低电流产生使用频率高的软特性侧的衰减力,可以减少消耗电力。
[0050] 另外,在产生线圈72的断线、车载控制器的故障等故障时插棒75的推力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防故障弹簧60的弹力使先导阀部件56后退而打开通路50,使先导阀部件56的弹簧承接部57抵接于防故障盘阀61,将阀室54与壳体25内的室25B之间的流路关闭。在该状态下,油液从阀室54内的通路50向壳体25内的室25B的流动由防故障阀29控制,因此,可以通过防故障盘阀61的开阀压力的设定而得到所希望的衰减力,并且可以调节先导室49的内压、即主阀27的开阀压力。其结果是,在产生故障时也可以得到适当的衰减力。
[0051] 在此,图5表示三种类型的阀结构中的压差和油液的流量(以下称为“流量”)之间的关系。在图5中,曲线(A)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中的压差和流量之间的关系,在该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中,在主阀27的上游侧串联地设置有副阀111,并且,主阀27的内周部27B(内周侧)并未从两面侧被夹持,而仅从内周部27B的与阀座部相反的一侧被第一护圈92支承,曲线(B)表示不具有副阀111且主阀27的内周部27B(内周侧)从两面侧被夹持的现有的阀结构(以下称为“1段结构”)中的压差和流量之间的关系,曲线(C)表示在主阀27的上游侧串联地设置有副阀111并且主阀27的内周部27B(内周侧)从两面侧被夹持的现有的阀结构(以下称为“2段结构”)中的压差和流量之间的关系。
[0052] 另外,在图5中的曲线(A)上,在A1处先导阀28打开,在A2处主阀27打开,在A3处副阀111打开。另一方面,在图5中的曲线(B)上,在B1处先导阀28打开,在B2处主阀27打开。并且,在图5中的曲线(C)上,在C1处先导阀28打开,在C2处主阀27打开,在C3处副阀111打开。
[0053] 如根据图5可以理解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尤其是在软特性侧的衰减力特性中的开阀初始阶段,相对于1段结构以及2段结构,可以利用更小的压差得到预先确定的流量(例如,3.5L/min)。换言之,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在软特性侧的衰减力特性中的开阀初始阶段为了得到相同的气提升量所需的压差相对小。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中,由副阀111以及主阀27的两个阶段进行的提升动作顺畅,因此,软特性侧的衰减力特性的开阀初始阶段的从压差上升起的流量的增加平缓。
[0054] 这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在活塞速度的低速区域可以产生更稳定的衰减力。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中,通过采用不夹持主阀27的内周侧的悬臂式的简单支承结构,相对于现有的阀结构(1段结构以及2段结构),可以将刚性设定得低,可以利用更小的压差使主阀27打开。其结果是,相对于现有的阀结构,可以将软特性侧的衰减力特性中的活塞速度的低速区域的衰减力设定得更低,能够有助于提高软特性侧的衰减力特性中的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0055]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中,上游侧(第1段)的副阀111采用小径的夹持支承结构,下游侧(第2段)的主阀27采用大径的简单支承结构,因此,通过将主阀27和副阀111的刚性差设定得大,从而可以防止衰减力因两个阀27、111之间的耦合振动而变得不稳定。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中,主阀27采用简单支承结构而使得主阀27的刚性降低,伴随于此,提升量增加而容易产生主阀27的提升破裂(日文:リフト割れ),但通过将主阀27的外径设定为比密封部件45的滑动直径(先导阀体37的圆筒部37B的内径)大,在主阀27的提升量达到一定量时,主阀27与先导阀体37的圆筒部37B的开口端抵接,因此,可以抑制主阀27的过度的提升,可以防止主阀27的提升破裂。
[0056] 另外,在内周侧从两面侧被夹持而固定有环形的密封部件45的主阀27中,以往,为了将软特性侧的衰减力特性抑制得低,设定载荷(预载荷)被设定在0附近,成为衰减力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中,通过将内周部27B(内周侧)设为简单支承结构,并且在主阀27的阀座部39侧重叠地设置低刚性的切口阀101,该切口阀101的内周部103(内周侧)从两面侧被夹持,从而可以将设定载荷设定为更大,并且,由于刚性足够低,因此针对设定载荷的衰减力特性的灵敏度也低,所以,衰减力的管理容易,可以防止偏差的降低、由设定载荷不足引起的衰减力的延迟等现有的阀结构中的不良情况。并且,利用低刚性的两个连结片106、107将外周部102和内周部103连结而构成切口阀101,并利用连结片106、
107的弹力使切口阀101的外周部102紧贴于主阀27,因此,可以防止油液从主阀27和切口阀
101之间泄漏,可以得到稳定的衰减力。
[0057] (第二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相同或相当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名称以及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058] 第二实施方式的阀结构(参照图6)在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参照图3)的切口阀101而使用不具有切掉部108、109的盘阀121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不同。
[0059] 如图6所示,盘阀121(防漏阀)的内周部123(内周侧)由垫圈94、95从两面侧(图6中的左右两侧)夹持,在内周部123和外周部122(外周侧)之间,形成有用于使外周部122紧贴在主阀27的阀座部39侧的面上的环形的弹簧部124。在主阀27的内周侧的缘部形成有多个切口125(狭缝)。由此,由主阀27、盘阀121、垫圈95以及第一护圈92划定的室126与先导室49连通。
[0060]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阀结构,可以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同等的作用效果。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阀结构中,虽然软特性侧的衰减力特性相对于应用了更低刚性的切口阀10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稍微增高,但可以更可靠地抑制油液(工作流体)从主阀27的内周部27B(内周侧)和第一护圈92之间向先导室49泄漏,可以得到更稳定的衰减力。并且,通过利用形成于主阀27的切口125将室126和先导室49连通,从而可以将室126和先导室49维持在相同的压力,可以防止由室126和先导室49的压力平衡被破坏引起的不良情况(压力异常)。
[0061]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阀结构中,相对于应用了切口阀10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盘阀121的制造容易,可以削减制造成本,并且,可以提高组装性。而且,可以将盘阀121重叠多张而使用,通过选择盘阀121的张数,从而可以调节衰减力。
[0062] (第三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相同或相当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名称以及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063]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阀结构(参照图6)中,将用于使室126和先导室49连通的切口125(狭缝)形成在主阀27的内周侧端缘部。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阀结构(参照图7)中,将用于使室126和先导室49连通的切口128(狭缝)形成在第一护圈92的外周侧端缘部。
[0064]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阀结构,可以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阀结构相同的作用效果。
[0065] (第四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相同或相当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名称以及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066]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参照图3)中,将对主阀27的内周部27B(内周侧)进行简单支承(悬臂支承)的第一护圈92的外径,形成为与和第一护圈92重叠地被使用的第二护圈93的外径相同。与此相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阀结构(参照图8)构成如下结构:将第二护圈93的外径形成为比第一护圈92的外径大,伴随着上述情况,在先导销36的大径部36A的主阀27侧(图8中的左侧)形成凸缘状的支承部131,由该支承部131对形成为大径的第二护圈93的外周侧进行支承。
[0067] 第四实施方式的阀结构在活塞速度的低速区域(低流量),简单支承结构的主阀27将第一护圈92的外周侧端缘部作为支承点P1(支承线)而打开,在活塞速度的高速区域(高流量),将第二护圈93的外周侧端缘部作为支承点P2(支承线)而打开。另外,如图8所示,在主阀27打开前的状态下,主阀27和第二护圈93之间的沿着轴线的方向(图8中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换言之第一护圈92的厚度,被设定为比主阀27和先导阀体37的圆筒部37B之间的沿着轴线方向的方向上的距离H短(小)。
[0068]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阀结构,可以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阀结构中,随着活塞速度(流量)的增加,将主阀27的支承点(支承线)从内周侧(P1)向外周侧(P2)移动,从而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阀结构可以提高实际的阀刚性,可以防止由主阀27的提升量变得过大而引起的主阀27的提升破裂。
[0069] 作为基于以上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例如可以列举以下记载的方案。作为缓冲器的第一方案,具有:缸,所述缸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所述活塞能够滑动地嵌合安装在所述缸内;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伸出到所述缸的外部;以及衰减力产生机构,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对由所述缸内的所述活塞的滑动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产生衰减力,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具有:阀体,所述阀体形成有连通路,隔着所述连通路在中心侧形成有内侧阀座部并且在外周侧形成有外侧阀座部;
[0070] 先导型的主阀,所述主阀设置成相对于所述外侧阀座部能够落座或离座,所述主阀受到工作流体的压力而打开并产生衰减力,所述主阀利用在所述外侧阀座部的相反侧形成的先导室的内压来调节开阀压力;控制阀,所述控制阀是对导入有工作流体的所述先导室的内压进行控制的压力控制阀;以及副阀,所述副阀相对于所述主阀串联地设置在所述主阀的上游侧,所述主阀是外周侧落座于阀座或从阀座离座而开闭的环形的盘阀,内周侧并未从两面侧被夹持而仅从内周侧的单面侧被第一护圈支承。
[0071] 根据上述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中,在所述主阀的与阀座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能够滑动并且液密地嵌合于所述先导室的内筒部的环形的密封部件。
[0072] 根据上述第三方案,在第一或第二方案中,在所述主阀和所述阀体的阀座部之间,设置有由在外周侧具有切口的环形的盘阀形成的切口阀,所述切口阀的内周侧从两面侧被夹持,在外周侧和内周侧之间设置有切掉一部分而形成的低刚性的连结部。
[0073] 根据上述第四方案,在第三方案中,所述连结部相对于所述切口阀的中心对称地形成。
[0074] 根据上述第五方案,在第一或第二方案中,所述缓冲器设置有防漏阀,所述防漏阀的外周侧与所述主阀的所述外侧阀座部侧抵接,所述防漏阀的内周侧从两面侧被夹持,防止工作流体从所述主阀的内周侧和所述第一护圈之间向所述先导室侧泄漏。
[0075] 根据上述第六方案,在第一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方案中,所述主阀的相对于所述外侧阀座部的相反侧,设置有相比所述第一护圈为大径的护圈,利用所述大径的护圈限制所述主阀的打开量。
[0076] 以上,仅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只要不实质上脱离本发明的新的教导和优点即可对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多样的变更或改良,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容易地理解。因此,意图将进行了那样的变更或改良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也可以任何组合上述实施方式。
[0077] 本申请要求2015年8月3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71058号的优先权。包括2015年8月3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71058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在内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照而作为整体被引入本申请中。
[0078] 附图标记说明
[0079] 1缓冲器、2缸、5活塞、6活塞杆、26衰减力产生机构、27主阀、28先导阀(控制阀)、35主阀体(阀体)、38通路(连通路)、39外侧阀座部、49先导室、91内侧阀座部、92第一护圈、111副阀。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缓冲器 2020-05-11 115
缓冲器 2020-05-11 676
缓冲器 2020-05-12 680
缓冲器 2020-05-12 396
缓冲器 2020-05-11 289
缓冲器 2020-05-12 252
缓冲器 2020-05-12 702
缓冲器 2020-05-12 431
缓冲器 2020-05-13 289
一种高稳定耐用缓冲器 2020-05-11 834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