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工具

阅读:768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书写工具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 书写工具 ,它包括笔尖,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第一储墨腔,用于向笔尖供应书写墨液;固定座,用于固定笔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和至少一个开通装置,用于开通和引导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内的书写墨液与所述笔尖相导通,以向笔尖提供书写墨液,从而达到既可增加储墨量,延长书写时间,同时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滴漏现象,该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安全,节省资源,适合大批量生产。,下面是书写工具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书写工具,它包括笔尖,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第一储墨腔,用于向笔尖供应书写墨液:固定座,用于固定笔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和至少一个开通装置,用于开通和引导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内的书写墨液与所述笔尖相导通,以向笔尖提供书写墨液;所述附加储墨器为全封闭结构,所述附加储墨器可沿第一储墨腔纵向移动,所述附加储墨器表面至少有部分为螺纹状,并可与所述第一储墨腔沿所述笔尖相反方向延伸的管壁而形成的套接件上设置的螺纹状相连接;所述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和引墨装置,所述引墨装置为引墨液芯、引墨件或引墨槽,所述引墨装置与所述笔尖相通;所述开通装置还包括换气通道,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上,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通件内;或者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通件内,在所述开通件与引墨装置之间还包括换气通道和防漏件;或者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通件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外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位于所述第一储墨腔的上方或侧边或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的底部设置凹部,并与所述开通装置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外的开通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储墨腔的上方或侧边或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的上方,所述附加储墨器与所述第一储墨腔的管壁相互密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墨腔与附加储墨器之间设置密封圈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外,并且至少有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储墨腔中,并与位于所述第一储墨腔内的开通装置相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墨腔与附加储墨器之间设置密封圈。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所述附加储墨器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储墨腔周围设置的通道,并可与所述笔尖相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墨腔周围设置通道,所述笔尖至少有部分穿过所述的通道,并与所述设置在附加储墨器上的开通装置相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墨腔与所述开通装置之间设置密封圈。
17.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墨腔与笔尖之间设置具有吸附的抗漏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漏器的上部或底部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导器。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墨腔内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使第一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吸附在含墨装置中,所述含墨装置与笔尖相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含墨装置为纤维芯体。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外。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含墨装置外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位于所述含墨装置的上方或侧边或下方。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内。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的底部设置凹部,并与所述开通装置相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外。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含墨装置外的开通装置位于所述含墨装置的上方或侧边或下方。
27.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内。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外,并且至少有部分伸入至所述含墨装置中,并与位于所述含墨装置内的开通装置相连接。
29.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附加储墨器上。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储墨腔周围设置的通道,并与所述含墨装置相通。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墨腔周围设置通道,在所述含墨装置上设置第三引墨液芯,所述第三引墨液芯至少有部分穿过所述的通道,并可与所述设置在附加储墨器上的开通装置相通。

说明书全文

书写工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书写工具,特别是如色彩笔、毡料尖笔、纤维尖笔、圆珠笔、笔、荧光笔、油漆笔、书写笔、标记笔和其他类型的书写工具。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市场上的书写工具,虽然形式复杂多变,品种齐全,但都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的缺点:1、存放书写墨液的存量太少,调换新笔的频率很高。2、因书写工具的本身结构所至,如果加注超过本身能承受存放书写墨液的容量时,则该笔非常容易泄漏,因此其抗漏性能很差,所以现有书写工具中书写墨液的容量是属于低容量的结构。3、当书写工具存放的时间稍长时,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会自然干减少。4、尤其是普及型的一种一次性使用的书写工具,往往是因书写墨液的快速用完而整个书写工具还很新时就不得不被抛弃,因而整个书写工具的利用率很低,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0003] 也有很多发明者针对上述问题在对现有书写工具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例如,WO93/05966专利申请中描述的一种书写工具,以及公开号为CN1086173A的中国专利文献中描述的书写工具。这两份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采用大、小两个储墨腔解决存放书写墨液存量太少的问题。所公开的这些技术方案主要是将储墨腔采用隔膜元件分为大的储墨腔和较小的储墨腔,并且通过笔尖的不断伸缩使隔膜元件打开或关闭来实现大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供应到较小的储墨腔中。这样,虽然能使该书写工具的储液量增加,但是,在书写过程中书写墨液需要不断地从大的储墨腔中补充给较小的储墨腔,而之后,其书写墨液仍能继续流到或渗透到笔尖的部位,从而造成正常书写时的滴漏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大储墨腔供应给较小储墨腔的书写墨液是通过一活动件的不断地纵向运动来使产生时开时闭,造成储墨腔内部自动产生压,导致书写墨液不断地压出而产生滴漏现象。
[0004] 也有发明者在针对上述结构所存在的缺陷对其进行改进。例如WO96/14998(公开号CN1163589A)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书写工具,其基本的结构与WO93/05966专利和中国专利CN1086173A公开的书写工具类似。其主要改进是:将小的储液腔采用环形弹性可变形件,其目的是在笔尖向前移动过程中从笔尖上通过供应通道上的环形弹性可变形件腔体压缩后再扩大时将前面提到渗漏的书写墨液吸回。但发现,这种标记笔在笔尖向前移动过程中,往往流到或渗透到笔尖的液体过多而无法将其及时吸回,或者有时将空气吸回而书写墨液几乎很少吸回。再者,对于采用普通带有滚珠的笔尖的书写工具,由于它是封闭型的,渗透或被压出来的液体几乎无法被吸回,因此,依然存在着滴漏现象。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在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出一种既可增加储墨量,延长书写时间,同时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墨液滴漏现象的书写工具。
[0006]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至少一个具有全封闭结构的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它即使长时间地存放也不易风干,并且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调换。
[0007] 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是提供至少一个开通装置,用于开通和引导附加储墨器中的书写墨液与笔尖相导通,以向笔尖连续提供书写墨液。
[0008] 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储墨腔内还包括有含墨装置的书写工具,使得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吸附在含墨装置中,并与笔尖相连通。
[0009]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括:笔尖,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第一储墨腔,用于向笔尖供应书写墨液;固定座,用于固定笔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和至少一个开通装置,用于开通和引导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内的书写墨液与所述笔尖相导通,以向笔尖提供书写墨液。
[0010] 所述附加储墨器为全封闭的结构。
[0011] 所述附加储墨器可沿第一储墨腔径向移动或转动。
[0012] 所述附加储墨器上还包括进气通道。
[0013] 所述附加储墨器表面至少有部分为螺纹状,并可与所述第一储墨腔沿所述笔尖相反方向延伸的管壁而形成的套接件上设置的螺纹状可以相连旋接。
[0014] 所述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外。
[0015] 所述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外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位于所述第一储墨腔的上方或侧边或下方。
[0016] 所述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内。
[0017] 所述附加储墨器的底部设置凹部,并与所述开通装置相连接。
[0018] 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外。
[0019] 所述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外的开通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储墨腔的上方或侧边或下方。
[0020] 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内。
[0021] 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内,而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的上方,所述附加储墨器与所述第一储墨腔的管壁相互密封连接。
[0022] 所述第一储墨腔与附加储墨器之间设置密封圈
[0023] 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内,而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外,并且至少有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储墨腔中,并与位于所述第一储墨腔内的开通装置相连接。
[0024] 所述第一储墨腔与附加储墨器之间设置密封圈。
[0025] 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所述附加储墨器上。
[0026] 所述设置在附加储墨器上的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储墨腔周围设置的通道,并可与所述笔尖相通。
[0027] 所述第一储墨腔周围设置通道,所述笔尖至少有部分穿过所述的通道,并与所述设置在附加储墨器上的开通装置相通。
[0028] 所述第一储墨腔与所述开通装置之间设置密封圈。
[0029] 所述第一储墨腔与笔尖之间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抗漏器。
[0030] 所述抗漏器的上部或底部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导器。
[0031] 所述第一储墨腔内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使第一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吸附在含墨装置中,所述含墨装置与笔尖相连通。
[0032] 所述含墨装置为纤维芯体。
[0033] 所述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外。
[0034] 所述设置在含墨装置外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位于所述含墨装置的上方或侧边或下方。
[0035] 所述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内。
[0036] 所述附加储墨器的底部设置凹部,并与所述开通装置相连接。
[0037] 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外。
[0038] 所述设置在含墨装置外的开通装置位于所述含墨装置的上方或侧边或下方。
[0039] 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内。
[0040] 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内,而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外,并且至少有部分伸入至所述含墨装置中,并与位于所述含墨装置内的开通装置相连接。
[0041] 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附加储墨器上。
[0042] 所述设置在附加储墨器上的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储墨腔周围设置的通道,并与所述含墨装置相通。
[0043] 所述第一储墨腔周围设置通道,在所述含墨装置上设置第三引墨液芯,所述第三引墨液芯至少有部分穿过所述的通道,并可与所述设置在附加储墨器上的开通装置相通。
[0044] 所述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和引墨装置。
[0045] 所述开通装置还包括换气通道。
[0046] 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上,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通件内。
[0047] 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通件内,在所述开通件与引墨装置之间还包括换气通道和防漏件。
[0048] 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通件外侧。
[0049] 所述引墨装置为引墨液芯,所述引墨液芯与所述笔尖相通。
[0050] 所述引墨装置为引墨件,所述引墨件与所述笔尖相通。
[0051] 所述引墨装置为引墨槽,所述引墨槽与所述笔尖相通。
[0052]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当储墨腔中的墨液用完时,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中的书写墨液通过至少一个开通装置向笔尖提供书写墨液,从而达到既可增加储墨量,延长书写时间,同时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滴漏现象。该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安全,节省资源,适合大批量生产。附图说明
[0053]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54] 图2为图1附加储墨器移动后(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0055] 图3为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56] 图4为图3附加储墨器移动后(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0057] 图5为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58] 图6为独立式开通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59] 图7为图6A-A截面结构示意图。
[0060] 图8为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61] 图9为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62] 图10为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63] 图11为第七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64] 图12为图11附加储墨器移动后(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0065] 图13为第八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66] 图14为图13附加储墨器移动后(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0067] 图15为第九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68] 图16为第十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69] 图17为第十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0] 图18为图17附加储墨器相对开通装置移动后(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0071] 图19为第十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2] 图20为第十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3] 图21为第十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4] 图22为第十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5] 图23为第十六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6] 图24为图23附加储墨器移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0077] 图25为第十七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8] 图26为第十八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9] 图27为第十九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80] 图28为第二十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81] 图29为第二十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82] 图30为第二十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83] 图31为第二十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84] 图32为图31附加储墨器移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0085] 图33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86] 图34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87] 图35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88] 图36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89] 图37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90] 图38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91] 图39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七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92] 图40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八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93] 图41为第二十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94] 图中:
[0095] 1-笔尖 11、11`-第二引墨液芯 110-连接件 12-滚珠 13-书写墨液 2-第一储墨腔 20-固定座 21-套接件 210、210`-螺纹状 22-抗漏器 220-第一排气通道 221-第二排气通道 222-第三排气通道 23-导流器 24-通道240-第二换气通道 25-含墨装置 251-外套 3、3`-附加储墨器 30-螺纹状 31-底部 310-螺纹状 32-凹部320-螺纹状 33-封闭件 34-第三引墨液芯 35、35`-第四引墨液芯 4、4`-开通装置 41、41′-开通件 42、42`-引墨装置 43、43′-换气通道 44-防漏件
412-螺纹状421、421′-引墨液芯 422-引墨件 423-引墨槽5、51、52、53-密封圈 6-保护罩 7-笔帽

具体实施方式

[0096] 本发明的书写工具,它包括笔尖1,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第一储墨腔2,用于向笔尖1提供书写墨液,固定座20,用于固定笔尖1,还包括至少一个装有书写墨液13的附加储墨器3(3`),和至少一个开通装置4(4`),用于开通(穿通)和引导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3(3`)中书写墨液13与所述笔尖1相导通,以向笔尖1提供书写墨液13。
[0097] 其中,所述装有书写墨液13的附加储墨器3(3`)为全封闭的结构,且可沿第一储墨腔径向移动或转动。所述附加储墨器上还可包括进气通道。另外,附加储墨器表面可以是至少有部分为螺纹状,并可与所述第一储墨腔沿所述笔尖相反方向延伸的管壁而形成的套接件上设置的螺纹状可以相连旋接。附加储墨器的底部还可以包括凹部,并与所述开通装置相连接。
[0098] 至少一个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外,位于所述第一储墨腔的上方或侧边或下方,也可以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内。
[0099] 进一步,开通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外,位于所述第一储墨腔的上方或侧边或下方,也可以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内,还可以设置在所述附加储墨器上。
[0100]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包括第一储墨腔内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使第一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吸附在含墨装置中,所述含墨装置与笔尖相连通。
[0101] 第一储墨腔2与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容量可以为相等或相近为较佳选择。第一储墨腔2与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也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的颜色,以适合不同的书写需要。
[0102]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任何固体上书写。书写墨液13可以是水溶性墨液、油墨(油漆)、酒精墨液或其他任何形式的墨液。一般情况下,书写墨液采用水溶性墨液时,可作为书写笔(自来水笔)在纸上书写的效果较好。书写墨液采用油墨或酒精墨液时,可作为标记笔,在物体上书写的效果较好。
[0103] 下面对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外的开通装置位于第一储墨腔上方的情况举例说明:
[0104] 实施例一:参见图1,在装有书写墨液13的第一储墨腔2外设置装有书写墨液13的附加储墨器3位于第一储墨腔2的上方,附加储墨器3为全封闭的结构为优选结构,这样,从根本上确保了附加储墨器3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外时不会出现漏液现象,并且,可较长时间地存放也不易风干。
[0105] 在第一储墨腔2外设置用于开通(穿通)和引导附加储墨器3中书写墨液13的开通装置4可以位于第一储墨腔2的上方,开通装置4可以安装在第一储墨腔2上的顶部,也可以与所述的顶部制成一体或固接成一体的结构,开通装置4与附加储墨器3相连接,附加储墨器3底部31上可以设置凹部32与开通装置4相连接。所述凹部32的底面采用可顶开而较薄的塑料制成为较佳选择。
[0106] 开通装置4可包括开通件41和引墨装置42。引墨装置42设置在开通件41内,引墨装置42与笔尖1相连通。开通件41插入所述凹部32中,并且相互密封地相连接,从而使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被封闭住,防止了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由于有引墨装置42或第二引墨液芯11的穿通而出现漏液现象,使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13可正常地向笔尖1提供。参见图1,笔尖1可包括第二引墨液芯11和滚珠12,第二引墨液芯11与引墨装置42相连接。
[0107] 引墨装置42可以为引墨液芯421,引墨液芯421至少有部分露在或露出开通件41的进口上,使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3后便于引墨液芯421吸引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引墨液芯421可以采用如带有间隙的纤维芯体或毡制芯体或类似物等具有吸附能力(毛细引力)的材料制成。参见图1和图2,引墨液芯421与开通件41可以为相互紧密地配合的结构为较佳选择,防止了附加储墨器3移动后(工作时)书写墨液13从引墨液芯421与开通件41之间的配合处向第一储墨腔2中渗漏书写墨液。
[0108] 开通装置4还可以包括换气通道43,引墨装置42可以设置在开通件41内,换气通道43可以设置在开通件41的内壁上。换气通道43也可以设置在引墨装置42上;也可以设置在开通件41与引墨装置42之间;也可以设置在开通件41的外侧边。当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在书写中减少时,可以通过换气通道43使空气交换进来,以免附加储墨器3内产生负压而导致开通装置4中设有的引墨装置42无法向笔尖1引导书写墨液。换气通道43可以采用较小的缝或槽结构为较佳选择。
[0109] 在附加储墨器上也可以设置开有缝隙的结构,比如在附加储墨器上可以设置进气通道,用来当书写墨液在书写中减少时,可以通过进气通道使空气交换进来,也提高了引墨装置的引导能力。进气通道可以设置在附加储墨器底部或底部中凹部的侧壁上,采用较小的缝或槽为较佳选择。
[0110] 参见图2,当图1中第一储墨腔2原有的书写墨液13用完时,可打开套在第一储墨腔2沿笔尖1相反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套接件21上套有的保护罩6,接着用手向下移动(按下)附加储墨器3,使附加储墨器3沿第一储墨腔2径向移动,使开通装置上的开通件41穿破附加储墨器3底部31上的凹部32,接着,再将保护罩6重新装上,使附加储墨器3避免受到影响。参见图2中凹部被撬开时的情况,开通件41穿通附加储墨器3后,开通件41和附加储墨器3仍然相互紧配且高度密封地相连接,并且把引墨液芯421至少有部分顺利地送入附加储墨器3中,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与引墨液芯421相通,然后引向与之相连通的第二引墨液芯11,以向笔尖1连续地提供书写墨液,使书写工具既可达到高容量,延长书写时间,又解决了附加储墨器3或附加储墨器3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或笔尖1容易出现的漏液现象,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通过引墨液芯421和第二引墨液芯11直接引至笔尖1中,这样就形成了相当于附加储墨器和第一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各自通过自己的引墨线路向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互不影响,实现了可方便而安全地连续书写的目的。
[0111] 开通件41可制成斜面或尖头的结构,目的是可比较容易地穿破凹部32。
[0112] 在经过第一储墨腔2中的引墨装置42和/或第二引墨液芯11上可套有外套,当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用完后产生空腔时,外套可以保护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经过引墨装置42或第二引墨液芯11时不易被风干。
[0113] 第一储墨腔和/或附加储墨器采用塑料制成,使加工更加方便,成本更低。
[0114] 参见图1和图2,还可以在第一储墨腔2与笔尖1之间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抗漏器22,用来提高抗漏性能,在抗漏器22上可设有第一排气通道220,可用来使空气排出或进入,还可以在抗漏器22的上部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导流器23,导流器23与抗漏器22中的第一排气通道220相连通为较佳结构,用于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等发生变化时,将经过引墨液芯421或第二引墨液芯11中溢出多余部分的书写墨液可以先由导流器23吸收,然后顺利地通过第一排气通道220引导至抗漏器22中设置的凹槽中保存,提高了抗漏器22的抗漏效果。导流器23也可以设置在抗漏器22的底部。在导流器23上可设有用于固定导流器23的固定件(图中未标号)。导流器23可采用吸附能力较强的纤维材料或毡材料或海绵材料或类似物等制成。
[0115] 在固定座20上可以设置第二排气通道221,用于帮助第一储墨腔2或附加储墨器3中受膨胀的空气及时排出或在书写时可以让交换空气进来。
[0116] 参见图2,当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用完时,即使受温度和/或大气压等发生变化,第一储墨腔2中膨胀的空气只能是朝第一排气通道220和第二排气通道221排出,避免了对附加储墨器3和笔尖1产生压力,也就是说笔尖1避免了出现漏液现象,并且,附加储墨器3中的空气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等发生变化时,也像第一储墨腔2中装有书写墨液时的情况一样,如果有被挤压出的书写墨液也被具有吸附能力的导流器23和抗漏器22所吸收,所以也避免了滴漏现象。
[0117] 当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用完时,也可以将附加储墨器3取出,再调换新的如图33或图34或图39或图40中装有书写墨液13的全封闭式附加储墨器3,使书写工具可多次获得使用,大大地降低了使用书写工具的成本。本实施例也可以作为替换笔芯。本实施例可以在任何固体上书写。当书写墨液13采用水溶性墨液时,可作为一般书写笔,在纸上书写的效果较好,但也可以在物体上书写;当书写墨液13采用酒精墨液或油墨时,可作为标记笔,在物体上书写的效果较好,但也可以在纸上书写。
[0118] 还可以是装有书写墨液13的附加储墨器3为独立式的状态,自由地独立存放在第一储墨腔2外面(参见图33)或独立存放在套接件21中,这样,在开通件41的口上可设置封闭物,防止了第一储墨腔2出现漏液现象,另外,还在附加储墨器3的凹部32中可设有尖利的凸起,当需要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时,可首先通过所述尖利的凸起穿通(穿破)所述的封闭物,接着如图2所示的将开通件41穿破凹部,从而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通过引墨液芯421和第二引墨液芯11到达笔尖1中。
[0119] 实施例二:参见图3,引墨装置42设置在开通件41内,引墨装置42可以为引墨液芯421,开通装置4还可以包括开通件41、引墨液芯421和在所述开通件41与引墨液芯421之间设置换气通道43和防漏件44,保证了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顺利地向笔尖1供应,使书写流畅,且不易漏液。防漏件44可以防止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向第一储墨腔2中渗漏,而且还便于引墨液芯421安装在开通件41内。换气通道43可以为缝或槽的结构。换气通道43可以设置在防漏件44上;也可以设置在开通件41的内侧边。
[0120] 参见图3和图35,在附加储墨器3表面的中部至少有部分为螺纹状30,还在第一储墨腔2沿笔尖1相反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套接件21口上也设置螺纹状210与所述的螺纹状30可以相连接,使用者只有通过旋转附加储墨器3,才可以使开通装置4开通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避免了在无意中或孩子玩耍时被轻易开通(穿通)附加储墨器3而出现漏液现象,该结构更加合理和安全。
[0121] 参见图4,当图3中第一储墨腔2原有的书写墨液用完而需要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时,用手旋转附加储墨器3,使外螺纹状30与内螺纹状210相连旋接,此时,附加储墨器3可沿第一储墨腔2径向转动,从而使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3,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通过引墨装置42和第二引墨液芯11向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13。螺纹状30的设置也防止了附加储墨器3出现脱落现象。当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用完时,可再调换新的如图36中装有书写墨液13的全封闭式附加储墨器3。
[0122] 实施例三:参见图5和图39,也可以在附加储墨器3底部31的表面上至少有部分为螺纹状310,在第一储墨腔2沿笔尖1相反方向延伸而形成套接件21的底部也设置螺纹状210`与附加储墨器3底部31上的螺纹状310可以相连接。在附加储墨器3底部31开有的通孔中设置封闭件33以形成凹部32,封闭件33可采用圆珠状或状等结构。当需要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时,旋转附加储墨器3,使外螺纹状310与内螺纹状210`相连旋接,使附加储墨器3沿第一储墨腔2径向转动,使开通件41开通(顶开)圆珠状封闭件33,从而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通过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液芯421和第二引墨液芯11与笔尖1相连通。参见图5,笔尖1可以包括第二引墨液芯11。也可以采用开缝式的笔尖等。本实施例的书写工具在任何固体上都可以进行书写。书写墨液13采用水溶性墨液,可作为一般书写笔,在纸上书写的效果较好,但也可以在物体上书写;书写墨液13采用酒精墨液或油墨,可作为标记笔,在物体上书写的效果较好,但也可以在纸上书写。本实施例也可以作为替换笔芯。
[0123] 参见图6和图7,引墨装置42也可以设置在开通件41的外侧,用来开通和引导附加储墨器中的书写墨液向笔尖提供。也可以在开通件41上开有换气通道43,用来交换空气。
[0124] 实施例四:参见图8,附加储墨器3与开通装置4相连接的结构还可以是:附加储墨器3的底部31设置凹部32,凹部32中可以是至少有部分为螺纹状320,至少有部分为直壁状,第一储墨腔2上方设置的开通装置4中的开通件41表面也可以是至少有部分为螺纹状412与凹部32上的螺纹状320可相连接,开通件41上至少有部分为直壁状与凹部32上的直壁状可相互紧配地密封连接,也防止了开通件41开通凹部32后出现渗漏现象。当需要书写时,只要转动附加储墨器3,就可以使附加储墨器3沿书写工具长度方向(纵向)由上向下移动,使开通装置4上的开通件41穿破附加储墨器3上的凹部32,从而把引墨液芯421至少有部分顺利地送入附加储墨器3中,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通过引墨液芯421和第二引墨液芯11向笔尖1提供。参见图8,也可以是第一储墨腔2中不含书写墨液,第一储墨腔2上方的附加储墨器3为全封闭而带有书写墨液13的结构,附加储墨器3底部31中的凹部32与开通装置4可以相连旋接,即使长时间地存放也不会出现书写墨液减少或漏液现象,当需要书写时,只要旋转附加储墨器3,就可以使开通装置4开通附加储墨器3,从而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通过引墨装置42和第二引墨液芯11向笔尖
1提供。
[0125] 实施例五:参见图9,在第一储墨腔2的上方设置两个可移动且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3、3`,在第一储墨腔2的上方(顶部)设置两个开通装置4、4`,开通装置4、4`各自与附加储墨器3、3`相连接。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引墨装置42′和换气通道43`,引墨装置42和42′各自与第二引墨液芯11相连通,或者引墨装置42和42`先与具有吸附能力的片状或块状的连接件110相连接,再连接件110与第二引墨液芯11相连接,当如图1中所述的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用完时,附加储墨器3中只留有空气,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等发生变化时,膨胀的空气可以从换气通道43中排出而进入空腔的第一储墨腔2中,接着,经过抗漏器22中的第一排气通道220和在固定座20上设置的第二排气通道221排出书写工具的体外,不会对附加储墨器3`产生压力,当需要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时,只要按下(向下推动)附加储墨器3`,就可以使凹部32′被开通件41`开通,这样,又可以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通过引墨液芯421′、连接件110和第二引墨液芯11继续向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避免了笔尖1出现滴漏现象,使书写工具可达到多次重复书写,大大地延长了使用寿命,并且抗漏性能好。
[0126] 下面对所述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外的开通装置位于第一储墨腔侧边的情况举例说明:
[0127] 实施例六:参见图10,开通装置4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下方的侧边,附加储墨腔3也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的侧边,开通装置4与附加储墨器3相连接,开通装置4中的引墨液芯421与第二引墨液芯11相连接,也可以是引墨液芯421先与抗漏器22上部设置的导流器23相连接,再导流器23与第二引墨液芯11相连接。当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13用完时,移动(下按)附加储墨器3,使开通装置4中的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3的底部31,从而可把至少有部分的引墨液芯421送入附加储墨器3中,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顺利地通过引墨液芯421、导流器23和第二引墨液芯11,以向笔尖1连续地提供书写墨液。
[0128] 下面对所述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外的开通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储墨腔下方的情况举例说明:
[0129] 实施例七:参见图11,开通装置4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的下方,位于抗漏器22的底部,附加储墨器3也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的下方,附加储墨器3底部31中设置的凹部32与开通装置4相连接。还可以在附加储墨器3内设置第四引墨液芯35。
[0130] 参见图12,当图11中第一储墨腔2原有的书写墨液用完,需要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时,按动附加储墨器3,使附加储墨器3沿开通装置方向纵向移动,使开通件41顶开附加储墨器3底部31中的封闭件33,从而使第四引墨液芯35与引墨液芯421相连通,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通过第四引墨液芯35、引墨液芯421、引导器23(或连接件)和第二引墨液芯11引向笔尖1。在笔尖1上还可以套有笔帽7,用来保护笔尖1。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等发生变化时,附加储墨器3中的空气可以从换气通道43和固定座20上的第二排气通道221排出体外,避免了出现滴漏现象。
[0131] 下面对开通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内的情况举例说明:
[0132] 实施例八:参见图13,装有书写墨液13且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3设置在装有书写墨液13的第一储墨腔2上方,附加储墨器3与第一储墨腔2的管壁相互密封连接。进一步,还可以在第一储墨腔2与附加储墨器3之间设置密封圈5,密封圈5可以安装在附加储墨器3上,也可以安装在第一储墨腔2的管壁上,从而使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被封闭住,防止了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13向笔尖1方向出现漏液现象,使第一储墨腔2可正常地向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开通装置4至少有部分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内,开通装置4也可以安装在抗漏器22上,开通装置4与附加储墨器3底部31上设置的凹部32相对应,使得开通装置4工作时可方便地与附加储墨器3对位相通,从而向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
[0133] 参见图14,当图13中第一储墨腔2原有的书写墨液用完时,第一储墨腔2中只留有空气,通过螺纹旋出保护罩6,然后按下(向下推动)附加储墨器3,可以使第一储墨腔2中的空气经过第一排气通道220和在第一储墨腔2或固定座20中设有的第二排气通道221排出书写工具的体外,并且使开通件41穿破附加储墨器3中的凹部,此时,附加储墨器3被装在第一储墨腔2中,引墨液芯421至少有部分进入附加储墨器3中与书写墨液13相连通,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顺利地通过引墨液芯421和第二引墨液芯11到达笔尖1中。
[0134] 实施例九:参见图15,附加储墨器3至少有部分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内,开通装置4至少有部分也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内,开通装置4与附加储墨器3相连接,附加储墨器3至少有部分露出第一储墨腔2便于用手按动。还可以在第一储墨腔2与附加储墨器3的相接处设置密封圈51,防止了它们之间的相接处出现漏液现象。当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13用完时,按动附加储墨器3,使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3,从而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通过引墨装置42和第二引墨液芯11连续地向笔尖1供应。
[0135] 实施例十:参见图16,开通装置4至少有部分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内,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外的附加储墨器3位于第一储墨腔2的上方,并且至少有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储墨腔2中与位于第一储墨腔2内的开通装置4相连接。在附加储墨器3内可以设置第四引墨液芯35`,用于提高书写墨液13的流动能力。还可以在第一储墨腔2与附加储墨器3之间设置密封圈52,防止了它们之间的相接处出现漏液现象。当需要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时,只要向下移动附加储墨器3,就可以使开通件41开通凹部32,把引墨装置42至少有部分送至附加储墨器3中,从而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通过第四引墨液芯35`、引墨装置42和第二引墨液芯11向笔尖1供应。
[0136] 下面对开通装置设置在附加储墨器上的情况举例说明:
[0137] 实施例十一:参见图17和图37,开通装置4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外,进一步,开通装置4可以设置在附加储墨器3上,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和引墨装置42,引墨装置42可以为引墨液芯421,也可以为棒状引墨件422(参见图37),也可以为引墨槽423(参见图38)。在第一储墨腔2周围设置通道24,较佳方案是通道24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笔尖1中的第二引墨液芯11穿过第一储墨腔2上设置的通道24,并可以与开通装置4中的引墨液芯421相通。
[0138] 参见图18,当图17中第一储墨腔2原有的书写墨液用完时,旋转附加储墨器3向下(朝笔尖1方向)移动,笔尖1中的第二引墨液芯11与引墨液芯421相对接,同时,开通件41顶破图17中所述的凹部32,引墨液芯421至少有部分进入附加储墨器3中,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通过引墨液芯421和第二引墨液芯11向笔尖1供应。还可以在开通件41与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之间设置密封圈53,防止了它们之间出现漏液现象。在通道24的侧边可以设置第二换气通道240,第二换气通道240可与换气通道43相通,当在书写中书写墨液减少时,可使空气交换进来,用于提高引墨装置42和/或第二引墨液芯11的引墨能力。第二换气通道240为缝或槽为较佳选择。
[0139] 也可以是设置在附加储墨器3中的开通装置4至少有部分伸入至第一储墨腔2上设置的通道24中,并可与笔尖1中的第二引墨液芯11相通,其技术方案可与图17相近似。
[0140] 下面对在第一储墨腔内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的情况举例说明:
[0141] 实施例十二:参见图19,也可以在第一储墨腔2内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25,使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13吸附在含墨装置25中,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25还可以兼起抗漏作用,含墨装置25与笔尖1相连通。含墨装置25采用具有吸附能力(毛细引力)的纤维芯体为较佳选择,也可以采用毡芯体或类似物等制成。笔尖1可以为第二引墨液芯11。第二引墨液芯11与含墨装置25相连接。也可以在含墨装置25外设置外套
251,用来保护含墨装置25和便于安装。装有书写墨液13且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3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25外,并且位于含墨装置25的上方,从根本上避免了附加储墨器3出现渗漏现象,而且较长时间地存放也不易减少书写墨液。开通装置4设置在含墨装置25外,位于含墨装置25的上方,开通装置4可以安装在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也可以与所述的顶部制成一体或固接成一体的结构,附加储墨器3的底部31与所述开通装置4相连接,较佳方案是在底部31上设置凹部32,开通装置4插入凹部32中并与凹部32相连接。开通装置4可以包括开通件41和引墨装置42,还可以包括换气通道43。引墨装置42可采用棒状引墨件
422,还可以在棒状引墨件422的侧边设有缝或槽,用于提高引墨能力;引墨装置42还可以采用引墨液芯421(参见图20);引墨装置42还可以采用引墨槽423(参见图21)。
[0142] 参见图19和图35,附加储墨器3表面的中部至少有部分为螺纹状30,与在套接件21的口上也设置的螺纹状210可以相互旋接,使用者只有通过旋转附加储墨器3才可以使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3,避免了无意中或孩子玩耍时被轻易开通附加储墨器3而出现漏液现象。开通装置4中的引墨装置42与含墨装置25相连接,含墨装置25与第二引墨液芯11相连接,当需要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时,旋转附加储墨器3,附加储墨器3朝开通件41方向径向转动,使开通装置4开通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从而可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通过引墨装置42、第一储墨腔2中的含墨装置25与笔尖1中的第二引墨液芯11相导通,以向笔尖1提供书写墨液,使书写工具即可达到高容量,延长书写时间,又解决了附加储墨器3或附加储墨器3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或笔尖1容易出现的漏液现象。
[0143] 也可以在附加储墨器3中设置含墨装置,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吸附在含墨装置中,当开通装置4开通附加储墨器3时,开通装置4中的引墨装置42可以与含墨装置相连通,从而可使所述含墨装置中的书写墨液通过引墨装置42和第二引墨液芯11向笔尖1供应。
[0144] 在开通件41上或引墨装置42上或在开通件41与引墨装置42之间或开通件41与附加储墨器3中的凹部32相配合处设置换气通道43,当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在书写中减少时,可以通过换气通道43使空气交换进来,以免附加储墨器3内产生负压而导致开通装置4中设有的引墨装置42无法向笔尖1引导书写墨液。换气通道43可以采用较小的缝或槽结构为较佳选择。
[0145] 也可以在第一储墨腔2与含墨装置25之间设置第三排气通道222,还可以在第一储墨腔2或固定座20上设置第二排气通道221,当附加储墨器3和/或含墨装置25受温度和/或大气压等发生变化时,膨胀的空气可以通过换气通道43、第三排气通道222和第二排气通道221排出,避免了对第一储墨腔2或含墨装置25产生压力而导致笔尖1出现漏液现象。本实施例与图1或图3的主要技术方案相近,其主要区别是在第一储墨腔2内添置了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25用于吸附书写墨液,取代了如图1或图3中设置的空腔式第一储墨腔2直接装有书写墨液13和抗漏器22。本实施例的书写工具在任何固体上都可以进行书写。书写墨液13采用水溶性墨液,可作为一般书写笔,在纸上书写的效果较好,但也可以在物体上书写;书写墨液13采用酒精墨液或油墨,可作为标记笔,在物体上书写的效果较好,但也可以在纸上书写。
[0146] 在本发明的构思范围内,还可以对前述实施例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型,比如:
[0147] 实施例十三:参见图20,图20为图19的一种变化,在含墨装置25上方的套接件21内可以先不包含附加储墨器3,参见图33至图36,附加储墨器3可以独立存放在外面,当第一储墨腔2内设置的含墨装置25中书写墨液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需要继续书写时,将独立式的如图33至图36任意之一中的附加储墨器3安装在开通装置4上,这样,就形成了与图19相近似的结构,当下按(或旋转)附加储墨器3时,开通装置4中的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3,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可通过开通装置4中的引墨装置42、第一储墨腔2内的含墨装置25与笔尖1相导通,以向笔尖1提供书写墨液。当附加储墨器3和含墨装置25中的书写墨液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可以再调换新的如图39或40中所示的附加储墨器。
[0148] 实施例十四:参见图21,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图19相近似。其主要区别是:附加储墨器3底部31上至少有部分为螺纹状310,与套接件21底部设置的螺纹状210`可以相连接;开通装置4安装在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引墨装置42可以为引墨槽423。
[0149] 实施例十五:参见图22,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图19相近似。其主要区别是:凹部32中可以至少有部分为螺纹状320,与开通件41表面上设置的螺纹状412可以相连接;笔尖1可包括第二引墨液芯11和滚珠12。
[0150] 实施例十六:参见图23,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图22相近似。其主要区别是附加储墨器3底部31开有的通孔中设置圆珠状的封闭件33以形成凹部32,可使开通装置4容易开通附加储墨器3和方便装配;开通件41与附加储墨器3中凹部32采用直壁状和直壁状相互紧配地连接的结构。
[0151] 参见图24,当图23中含墨装置25原吸附的书写墨液13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向下推动附加储墨器3,就可以使开通件41开通(顶开)底部31中的封闭件33,使引墨装置42至少有部分进入附加储墨器3中,从而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通过引墨装置42由第一储墨腔2中的含墨装置25吸收,再输送给与含墨装置25相连接的第二引墨液芯11,以向笔尖1提供书写墨液。
[0152] 实施例十七:参见图25,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图23的另一种变化。其区别是:套接件21可以把附加储墨器3挟持住或至少有部分自由地存放在套接件21内,附加储墨器3与开通装置4为各自分开的结构;引墨装置42可以为引墨槽423。含墨装置25上方的开通装置4安装在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上,并且至少有部分延伸至含墨装置25中。
[0153] 实施例十八:参见图26,在第一储墨腔2中设置含墨装置25,设置在含墨装置25外的两个附加储墨器3、3`位于含墨装置25的上方;设置在含墨装置25外的两个开通装置4、4`也位于含墨装置25的上方,开通装置4、4`可以安装在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并且与附加储墨器3、3`各自相连接。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图9相近似。其主要区别是:在第一储墨腔2内添置了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25用于吸附书写墨液,取代了如图9中设置的空腔式第一储墨腔2中直接装有书写墨液13和抗漏器22的结构。
[0154] 实施例十九:参见图27,在第一储墨腔2中设置含墨装置25,设置在含墨装置25外的附加储墨器3位于含墨装置25的侧边;设置在含墨装置25外的开通装置4也位于含墨装置25下方的侧边,附加储墨器3的底部31设置凹部32,并与开通装置4相连接。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图10相近似,其主要区别是:在第一储墨腔2中添置了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25用于吸附书写墨液,取代了如图10中设置的空腔式第一储墨腔2中直接装有书写墨液13和抗漏器22。
[0155] 实施例二十:参见图28,在第一储墨腔2中设置含墨装置25,设置在含墨装置25外的附加储墨器3位于含墨装置25的下方;设置在含墨装置25外的开通装置4也位于含墨装置25的下方,开通装置4可以安装在第一储墨腔2的底部上,在附加储墨器3的底部31上开有通孔,并在通孔上设置封闭件33以形成凹部32,凹部32与开通装置4相连接;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图11相近似。其主要区别是在第一储墨腔2内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25用于吸附书写墨液,取代了如图11中设置的空腔式第一储墨腔2中直接装有书写墨液13和抗漏器22。
[0156] 实施例二十一:参见图29,在第一储墨腔2内设置含墨装置25,使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吸附在含墨装置25中;附加储墨器3至少有部分位于含墨装置25内,并且至少有部分露出含墨装置25便于用手按动;开通装置4至少有部分也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25内;开通装置4与附加储墨器3相连接,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图15相近似。其主要区别是:在第一储墨腔2中添置了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25用于吸附书写墨液,取代了如图15中设置的空腔式第一储墨腔2中直接装有书写墨液13和抗漏器22。
[0157] 实施例二十二:参见图30,在第一储墨腔2内设置含墨装置25,开通装置4至少有部分设置在含墨装置25内,设置在含墨装置25外的附加储墨器3位于含墨装置25的上方,并且至少有部分伸入至含墨装置25中与位于含墨装置25内的开通装置4相连接。还可以在附加储墨器3中设置第四引墨液芯,用于当附加储墨器3被开通时帮助引墨装置快速获得书写墨液。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图16相近似。其主要区别是在第一储墨腔2中添置了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25用于吸附书写墨液,取代了如图16中设置的空腔式第一储墨腔2中直接装有书写墨液13和抗漏器22。
[0158] 实施例二十三:参见图31,在第一储墨腔2内设置含墨装置25,开通装置4设置在含墨装置25外,进一步,开通装置4可以设置在附加储墨器3上,第一储墨腔2周围设置通道24,在含墨装置25上设置第三引墨液芯34,第三引墨液芯34至少有部分穿过通道24,并可与开通装置4直接或间接地相通。
[0159] 参见图32,当图31中含墨装置25原吸附的书写墨液用完或将用剩不多而需要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时,旋转附加储墨器3向下移动,当开通装置中的开通件41与第一储墨腔2表面(顶部)相接触时,使开通件41向上移动,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3的底部,并带动引墨装置42至少有部分进入附加储墨器3中,同时,第三引墨液芯34与引墨装置42相对接,从而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通过引墨装置42、第三引墨液芯34、含墨装置25和第二引墨液芯11向笔尖1提供书写墨液。在通道24侧边设置第二换气通道240或在第一储墨腔2顶部与开通件41之间的相触处设置通气口,用于提高引墨装置42和/或第二引墨液芯11的引墨能力。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图17相近似,其主要区别是:在第一储墨腔2中添置了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25用于吸附书写墨液,取代了如图17中设置的空腔式第一储墨腔2中直接装有书写墨液13和抗漏器22。
[0160] 也可以是设置在附加储墨器3上的开通装置4至少有部分伸入至第一储墨腔2周围设置的通道24,并可与含墨装置25可直接或间接地相通,其技术方案可与图31相近似。
[0161] 虽然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描述,但本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显然可以认识到,前述实施例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定本发明,在本发明的构思范围内,还可以对前述实施例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型,比如:为了使使用者在书写时更加省力,可以在生产书写工具的过程中,把附加储墨器3插进开通装置后,提前移动附加储墨器3,使开通装置中的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3,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直接与开通装置相接通。或者,把附加储墨器3插进开通装置中的开通件41后,使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直接与开通装置相连通。参见图41,这样,就形成了不但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13通过第二引墨液芯11与笔尖1相连通,而且,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也通过开通装置上的引墨液芯421和第二引墨液芯11与笔尖1相连通。这样,该书写工具就变成全自动和高容量的书写工具,省去了如图1或图3中的状态。当需要书写时,自然是靠近笔尖1的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13首先向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附加储墨器3与开通件41的至少有部分表面是相密封的。而且,开通装置中的开通件41和引墨液芯421也是相互紧配的。或者是如图3所示的结构,还包括在开通件41与引墨液芯421之间设置换气通道
43和防漏件44,这样,解决了附加储墨器3或附加储墨器3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容易出现的漏液现象;也防止了附加储墨器3向第一储墨腔2中渗漏书写墨液。所以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不会影响第一储墨腔2向笔尖1正常地提供书写墨液,当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13用完时,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13就接着自动地通过引墨液芯421和第二引墨液芯11向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这样就形成了相当于附加储墨器和第一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各自通过自己的引墨线路向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互不影响,从而使使用者省了移动附加储墨器的过程而达到可连续安全书写和防滴漏的目的。
[0162] 也可以在第一储墨腔2和附加储墨器3内各设置含墨装置25(参见图19中所示的含墨装置),使第一储墨腔2和附加储墨器3中的书写墨液各自被吸附在其中一个含墨装置25中,这样就形成了不但第一储墨腔2中的含墨装置向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而且,附加储墨器3中的含墨装置也可以向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当第一储墨腔2内设置的含墨装置中吸附的书写墨液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接着附加储墨器3内设置的含墨装置中吸附的书写墨液也可以通过引墨装置42和第二引墨液芯11向笔尖1继续提供书写墨液。这些变化或变型都是属于本发明的构思范围内,应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书写工具 2020-05-11 992
书写工具 2020-05-11 433
书写工具 2020-05-11 122
书写工具 2020-05-13 400
书写工具 2020-05-13 271
书写工具 2020-05-13 625
书写工具 2020-05-13 184
书写工具 2020-05-13 647
书写工具 2020-05-14 755
书写工具 2020-05-14 641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