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畜牧业 / 蜜蜂 / 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

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

阅读:188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包括镊脚A和镊脚B,所述镊脚A与镊脚B一末端铰接在 转轴 上,镊脚A与镊脚B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镊脚A与镊脚B之间具有夹 角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安装在镊脚A和镊脚B另一末端上的壳体A和壳体B,壳体A和壳体B扣合后能够形成一个腔体,所述壳体A和壳体B上分别套设有 外壳 A和外壳B,所述壳体A与外壳A之间、壳体B与外壳B之间通过导向组件连接,所述外壳A和外壳B分别设有与镊脚A、镊脚B平行的平行部A和平行部B,在平行部A与镊脚A之间,镊脚B与平行部B之间通过导向组件连接;通过该装置进行挑选育种熊蜂,能够避免熊蜂受伤,进而保证育种效果。,下面是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包括镊脚A和镊脚B,所述镊脚A与镊脚B一末端铰接在转轴上,镊脚A与镊脚B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镊脚A与镊脚B之间具有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安装在镊脚A和镊脚B另一末端上的壳体A和壳体B,壳体A和壳体B扣合后能够形成一个腔体,所述壳体A和壳体B上分别套设有外壳A和外壳B,所述壳体A与外壳A之间、壳体B与外壳B之间通过导向组件连接,所述外壳A和外壳B分别设有与镊脚A、镊脚B平行的平行部A和平行部B,在平行部A与镊脚A之间,镊脚B与平行部B之间通过导向组件连接,在镊脚A与镊脚B上分别设有一弹片,所述弹片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压部及第二压部,所述壳体A和壳体B上设有通孔,所述外壳A和外壳B上设有硬毛,所述硬毛端部设有绒毛,所述绒毛能够穿过通孔后延伸进腔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部及第二压部下端设有缓冲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末端连接有弧形板,所述第一压部设置在靠近弧形板端部位置,所述第二压部设置在弹片与弧形板的连接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A和壳体B内左端及右端设有短绒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内设有导毛筒,所述导毛筒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通孔,导毛筒延伸进壳体A和壳体B内的一端呈圆台状,所述绒毛穿过导毛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上端设有防滑垫。

说明书全文

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属于熊蜂饲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熊蜂具有适合深花冠的长喙、个体大、耐低温、具备声震授粉等特性,被普遍认为是温室作物的“理想授粉昆虫”,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熊蜂为设施农作物授粉。熊蜂授粉不但可以提高果蔬产量,还能提高其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化学方法带来的激素污染,从而有利于农产品安全;使用熊蜂授粉已经成为现代设施农业重要农艺措施。
[0003] 在自然界,大多数地区熊蜂都是1年1代,极个别的区域有1年2代的情况。熊蜂群的消亡规律,通常是单只蜂王休眠越冬,第2年春季筑巢产卵繁殖,在夏秋蜂群发展到高峰期时产生雄蜂和新蜂王,新王交配后不断的取食花蜜和花粉,待体内的脂肪体积累充分时,再另居它处以休眠的方式越冬,而原蜂群在秋末冬初时自然消亡。这说明,在自然界,熊蜂的授粉应用主要在夏秋季,而对于冬季和早春的温室蔬菜授粉则需要通过人工创造条件改变熊蜂蜂群的生活才能满足要求。
[0004] 在实际的饲养中,培育大量的新蜂王是熊蜂繁殖育种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在熊蜂繁殖育种过程中需要将新的出房的蜂王和雄蜂及时挑出,单独饲养,以便在其性成熟以后进行交配。
[0005] 在熊蜂育种蜂群中,熊蜂数量多达数百只,工蜂与新出房的蜂王及雄蜂生活在一起,在挑选蜂王和雄蜂的过程中,一般是采用镊子夹取熊蜂的翅膀,从育种群中挑选蜂王和雄蜂,在挑选后捕捉的过程中,容易将蜂王夹伤,进而造成生殖器官损伤,影响育种效果。
[0006] 申请号为:CN201611042204.7,公告号为:CN108094365A的发明公开了一种熊蜂捕捉器,捕捉器控制手柄下面设有两个防蜂挡板,捕捉器镊脚为扁圆柱形设计,镊脚扁平部分设有防滑横纹;熊蜂捕捉器设有可拆卸的半球形镊脚,半球形镊脚上分布有通气孔;捕捉器扁圆柱形镊脚表面光滑,减少了熊蜂的攀附受点,控制手柄下面的防蜂挡板可阻挡熊蜂向上攀爬,对操作者起到保护作用,防止被螫伤。对于分布于蜂巢的熊蜂,可以用捕捉器直接夹取;对于分布于蜂巢表面的熊蜂,可在捕捉器前端插入半球形镊脚,捉取熊蜂。本发明可确保在捕捉熊蜂过程中,防止被熊蜂螫伤,为熊繁殖蜂育种分拣提供了方便。具有结构简单、易操作、应用效果好等特点。
[0007] 但是,在实际的挑选过程中,采用半球形镊脚进行捕捉,熊蜂进入半球形镊脚后会出现惊扰的情况,半球形镊脚内的空间相对于熊蜂来说较大,熊蜂容易与半球形镊脚内壁发生冲撞,熊蜂仍然容易出现损伤,影响育种效果。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通过熊蜂捕捉器在育种群中挑选蜂王和雄蜂时,熊蜂易出现损伤,影响育种效果的缺陷,提供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通过该装置进行挑选育种熊蜂,能够避免熊蜂受伤,进而保证育种效果。
[0009]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0] 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包括镊脚A和镊脚B,所述镊脚A与镊脚B一末端铰接在转轴上,镊脚A与镊脚B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镊脚A与镊脚B之间具有夹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安装在镊脚A和镊脚B另一末端上的壳体A和壳体B,壳体A和壳体B扣合后能够形成一个腔体,所述壳体A和壳体B上分别套设有外壳A和外壳B,所述壳体A与外壳A之间、壳体B与外壳B之间通过导向组件连接,所述外壳A和外壳B分别设有与镊脚A、镊脚B平行的平行部A和平行部B,在平行部A与镊脚A之间,镊脚B与平行部B之间通过导向组件连接,在镊脚A与镊脚B上分别设有一弹片,所述弹片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压部及第二压部,所述壳体A和壳体B上设有通孔,所述外壳A和外壳B上设有硬毛,所述硬毛端部设有绒毛,所述绒毛能够穿过通孔后延伸进腔体内。
[0011] 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压部及第二压部下端设有缓冲片。
[0012] 其中,所述弹片末端连接有弧形板,所述第一压部设置在靠近弧形板端部位置,所述第二压部设置在弹片与弧形板的连接处。
[0013] 进一步优化,所述弧形板上端设有防滑垫。
[0014] 进一步优化,所述壳体A和壳体B内左端及右端设有短绒毛。
[0015] 进一步优化,所述通孔内设有导毛筒,所述导毛筒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通孔,导毛筒延伸进壳体A和壳体B内的一端呈圆台状,所述绒毛穿过导毛筒。
[0016] 其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0017] 本发明的原理如下:
[0018] 熊蜂捕捉前: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镊脚A与镊脚B呈展开状;
[0019] 捕捉熊蜂时:将壳体A或者壳体B靠近熊蜂,并驱使熊蜂进入到壳体A或者壳体B中,然后按动弹片,使得第二压部压在镊脚A与镊脚B上,镊脚A与镊脚B靠近,使得壳体A或者壳体B形成腔体将熊蜂罩住;
[0020] 然后,继续按动弹片,此时,第一压部将压在平行部A和平行部B上,使得外壳A向壳体A移动、外壳B与壳体B移动,进而使得绒毛进入腔体内,缩小熊蜂的活动空间;绒毛对熊蜂起到显限制的作用。
[0021] 释放熊蜂时:将捕捉后的熊蜂移至饲养箱中,松开弹片,外壳A、外壳B、壳体A及壳体B复位,即可实现熊蜂的无损捕捉及释放。
[002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 本发明后通过壳体A和壳体B扣合后形成腔体,将熊蜂进行收纳,同时当壳体A和壳体B扣合后,壳体A和壳体B上设置的绒毛也将同时从通孔伸进所述腔体内,这样,[0024] 其一,能够将腔体内部的空间进行调整,便于捕捉体型不同的熊蜂;
[0025] 其二,伸进腔体内的绒毛能够将熊蜂进行轻微的固定,避免捕捉后的熊蜂在腔体内是乱动,出现熊蜂受惊冲撞腔内壁,而导致熊蜂受损的情况发生;
[0026] 其三,绒毛伸进腔体内后,部分绒毛贴合在腔体内壁,部分绒毛将熊蜂进行固定,避免其乱动,同时,与腔体内壁贴合的绒毛将会形成保护层,即使熊蜂挣扎与腔体内壁发生冲撞,也能够对熊蜂起到保护的作用,避免熊蜂受损,保证育种的效果;
[0027] 其四,在实际的使用中,通过控制按压弹片的力度,能够控制伸进腔体内绒毛的长度,这样进一步高了本发明的适应性,能够捕捉体积不同的熊蜂。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 附图标记:1镊脚A,2镊脚B,3转轴,4壳体A,5壳体B,6平行部A,7平行部B,8弹片,9第一压部,10第二压部,11通孔,12硬毛,13绒毛,14腔体,15导柱,16弹簧A,17凹槽,18短绒毛,19导毛筒,20限位部,21挡板,22外壳A,23外壳B,24缓冲片,25弧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用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31] 实施例1
[0032] 一种熊蜂育种捕捉装置,包括镊脚A1和镊脚B2,所述镊脚A1与镊脚B2一末端铰接在转轴3上,镊脚A1与镊脚B2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镊脚A1与镊脚B2之间具有夹角,本实施例还包括分别安装在镊脚A1和镊脚B2另一末端上的壳体A4和壳体B5,壳体A4和壳体B5扣合后能够形成一个腔体14,所述壳体A4和壳体B5上分别套设有外壳A22和外壳B23,所述壳体A4与外壳A22之间、壳体B5与外壳B23之间通过导向组件连接,所述外壳A22和外壳B23分别设有与镊脚A1、镊脚B2平行的平行部A6和平行部B7,在平行部A6与镊脚A1之间,镊脚B2与平行部B7之间通过导向组件连接,在镊脚A1与镊脚B2上分别设有一弹片8,所述弹片8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压部9及第二压部10,所述壳体A4和壳体B5上设有通孔11,所述外壳A22和外壳B23上设有硬毛12,所述硬毛12端部设有绒毛13,所述绒毛13能够穿过通孔11后延伸进腔体14内。
[0033] 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压部9及第二压部10下端设有缓冲片24;这样,第一压部9与平行部A6和平行部B7接触时、第二压部10与镊脚A1和镊脚B2接触时,不会出现较大的振动及发出噪音,能够有效的避免在捕捉熊蜂的过程中受惊。
[0034] 其中,所述壳体A4和壳体B5内左端及右端设有短绒毛18。
[0035] 其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弹簧两端分别与镊脚A1与镊脚B2连接;在实际中,也可以采用扭簧
[0036]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柱15和弹簧A16,所述弹簧A16套在导柱15上,所述导柱15端部设有限位部20;
[0037] 在实际使用中:
[0038] 所述壳体A4上固定安装所述导柱15,导柱15另一端穿过外壳A22,所述弹簧A16位于外壳A22及壳体A4之间,弹簧A16两端分别抵在外壳A22及壳体A4上。
[0039] 同理,平行部A6与镊脚A1同样采用导向组件连接,具体为:导柱15一端固定在镊脚A1上,另一端穿过平行部A6,弹簧A16位于平行部A6与镊脚A1之间。
[0040] 其中,在外壳A22、B,镊脚A1、B上可设置与导柱15端部限位部20匹配的凹槽17。
[0041] 实施例2
[004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A22和外壳B23左端设有挡板21,在壳体A4和壳体B5扣合后,外壳A22和外壳B23上硬毛12端部的绒毛13伸进腔体14内后,挡板21能够抵在壳体A4和壳体B5上,对外壳A22和外壳B23进行限位。
[0043] 在实际的使用中,为了保证捕捉熊蜂的时候更加便捷,所述壳体A4和壳体B5端部延伸出所述挡板21,这样,使得挡板21位于壳体A4和壳体B5靠后方,在捕捉熊蜂时,外壳A22和外壳B23不会影响捕捉过程,由于设置了带有硬毛12的绒毛13,壳体A4和壳体B5与外壳A22和外壳B之间具有缝隙,这样,在捕捉熊蜂的时候可能出现将熊蜂蜂腿夹住的情况,而壳体A4和壳体B5端部延伸出所述挡板21,使得捕捉熊蜂的部位只有一层结构,这样即可避免出现此种情况。
[0044] 进一步优化,在实际的使用中,所述壳体A4和壳体B5相接触的部位设置缓冲绒垫,这样即使捕捉熊蜂的过程中将蜂腿夹住,也不会对熊蜂造成损伤;其中,还可以在缓冲绒垫上设置若干缓冲绒条,相邻缓冲绒条之间具有缝隙,该缝隙狂宽度应大于蜂腿的宽度,这样,缓冲绒垫与缓冲绒条重叠后其缓冲效果更好,即使将蜂腿夹住在其两者的作用至下也不会发生损伤,同时缓冲绒条之间形成的缝隙,也大大降低了将蜂腿夹住的概率;这样,在捕捉熊蜂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对熊蜂进行保护。
[0045] 实施例3
[0046]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片8末端连接有弧形板25,所述第一压部9设置在靠近弧形板25端部位置,所述第二压部10设置在弹片8与弧形板25的连接处。
[0047] 进一步优化,所述弧形板25上端设有防滑垫。
[0048] 这样,在实际的使用中,弧形板25能够与使用者的手契合度更高,使用的时候更加便捷、顺手,按动弹片8后,第二压部10首先压在镊脚A1与镊脚B2上,使得镊脚A1与镊脚B2抵消弹性件的作用,使得镊脚A1与镊脚B2相互靠近,进而使得壳体A4和壳体B5相互靠近形成腔体14;壳体A4和壳体B5扣合后将熊蜂罩住,镊脚A1与镊脚B2将不能继续移动,此时,弧形板25端部的第一压部9与平行部A6和平行部B7进行接触,并在导向组件的作用下,平行部A6和平行部B7相互靠近,进而使得所述绒毛13进入到腔体14内。
[0049] 在实际的使用中,捕捉过程需要观察熊蜂的情况,这样壳体A4和、壳体B5、外壳A22及外壳B23可采用透明材料制成,这样便于操作者根据熊蜂的情况来控制平行部A6和平行部B7的移动,进而控制绒毛13进入腔体14的长度。
[0050] 实施例4
[0051] 本实施例是在所述3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11内设有导毛筒19,所述导毛筒19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通孔11,导毛筒19延伸进19壳体A4和壳体B5内的一端呈圆台状,所述绒毛13穿过导毛筒19。
[0052] 这样,导毛筒19能够对硬毛12及绒毛13进行引导,能够有效的避免外壳A22和外壳B23移动时使得绒毛13及硬毛12发生折弯,进入至外壳A22与壳体A4之间、外壳B23与壳体B5之间,进而影响进入腔体14内的绒毛13的量;而设置的导毛筒19则可以对绒毛13或者硬毛12进行引导,即使外壳A22远离壳体A4、外壳B23远离壳体B5时,绒毛13能够一直保持在导毛筒19,对其起到导向的作用;而导毛筒19延伸进19壳体A4和壳体B5内的一端呈圆台状,这样,能够使得绒毛13进入到腔体14后,呈蒲公英状展开,更加蓬松,熊蜂防撞效果更好。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